在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北京鸟巢熄灯前(上图)和熄灯后(下图)的情景
■本报记者 姚 敏
伴随着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到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和环保有关的节日和活动接踵而至,低碳环保、绿色家园的理念也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地球一小时”成为全球性环保活动
如果说3月12日植树节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节日,那么不久前的“地球一小时”则是席卷全球的大型环保活动。
3月26日20:30,“地球一小时”活动在我国准时开始,北京鸟巢、水立方,上海东方明珠等标志性建筑的灯光在此时全部熄灭。
和北京、上海一样,全球超过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个城市参与了此次熄灯1小时活动,熄灯处除了民居、企事业单位办公地外,还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据统计,今年仅英国参与活动的标志性建筑就包括大本钟、电信塔、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克利夫顿吊桥等。
据了解,“地球一小时”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环保活动,至今已举办5年。活动源于国际民间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倡议,即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1小时,来表明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和维护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地球一小时”活动2007年首次由澳大利亚悉尼发起,全球自动响应者众多。当时有220万人和超过2000家机构参加,全球最高的5座建筑中有4座参与,迪拜著名的哈利法塔关掉了大约50万盏灯,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等世界著名自然景观的照明灯也熄灭了1小时。此后,该活动迅速席卷全世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环保活动。
“地球一小时”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
据记者了解,“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吸引了不少参与者,但也招来了一些质疑。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截至3月27日17时,对于该活动,表示“参加过,觉得很无聊”的网友占到12.97%,“没听说过,也没兴趣了解”的占21.78%。在采访中,一些市民坦言对这类活动“不太感冒”,有的甚至表达了“这是不是一场秀”的疑问。
“用关灯1小时来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初衷很好,但未见得有什么明显效果。”市民李先生说:“我身边参加行动的多是年轻人、大学生,有不少是觉得新奇有趣才加入的,真正了解活动意义并能借此掌握一些低碳生活常识的人恐怕并不多。”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张表示,今年的活动他也参与了,但看看周围没有附和的邻居,又在黑暗中无事可做,他觉得有些尴尬。
北京知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员陆咏梅对此有不同见解:“环保的行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环保的决心和意识作为前提,怎么会有后面的行为呢?今年是我国第三次主动加入“地球一小时”行列,据统计,今年全国共有80余个城市1300多万市民参与,且均为自愿组织和参加,参与的人数和城市越来越多,表明的是我国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国人对低碳环保日益重视。”
北京另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的会员王女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环保宣传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地球一小时”、地球日等活动将一次次掀起环保热潮,唤醒更多的人参与绿色生活。就拿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来说,全球近5000个城市同时关闭灯源和电器1小时,节能的效果也是可观的,因此这些活动不仅是环保意识的积极传递,同时也是具体的环保行为,值得提倡。
“‘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传达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人类未来的福祉现在正面临最大的挑战,这个信息让政府和有关行业都无法忽视,我们借此呼吁政府、机构和个人践行环保承诺。”在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英国自然基金会的巴特菲尔德说。
一小时之外需要做更多
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让我们一起熄灯一小时,带来一个改变。”那么,除了熄灯,我们还能为保护地球做些什么?改变哪些对环境有影响的生活方式?对此,许多市民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地从生活点滴做起。“‘地球一小时’、地球日等活动的时间都有限,我们可以用行动超越一小时、一日,践行环保承诺。”陆咏梅介绍,几年前她卖掉了汽车,把自己远郊的房子租出去,而选择在距离工作和孩子上学相对较近的地方租房住,外出时安步当车。现在不仅生活方便了,节省了大量时间,还很自然地减少了许多污染排放,可谓一举多得。
市民王先生几年前开始当环保达人,他说自己以前会随手丢弃垃圾,但现在学会了垃圾分类收集,同时还养成了离开屋子随手关灯和用完电器及时拔掉插头等习惯。此外,周先生还坚持周末不用手机,每周一天不看电视、不用电脑。“不论是乘坐公交车、少用纸巾、使用节能家电,还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甚至种下一株花草,只要适合你的,都是践行‘地球一小时’的行动宣言。”多年来致力于环保宣传的环保名人奚志农呼吁: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更多的参与进来。因为要想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承诺,还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特别是交通管理的水平,同时加大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科技投入和市场调研,潜心研究消费者实际需求,推出真正实用、实惠的节能产品。此外,在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绿色生活宣讲等方面的新举措和新技术,也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