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明确农贸市场新定位,并将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
本报杭州讯(朱晓萍 记者郑铁峰)民以食为天,农贸市场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何让百姓买得起菜、买放心菜?记者从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召开的全省农贸市场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浙江省政府将明确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重新编制发展规划,产权归政府所有,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将“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
据介绍,目前,浙江省城乡居民“菜篮子”每日所需80%来自于农贸市场,“十一五”期间,该省共投入资金27.23亿元,改造提升城乡农贸市场1267个,引入商品准入溯源、价格公示、信用分类监管等长效监管机制,对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居民消费、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消费者的需求和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贸市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缺乏常态化管理,“脏、乱、差、湿”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市场的物价上涨和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消费者尤为关注的焦点。
浙江省副省长王建满在会上指出,提升发展农贸市场一是要找准定位。农贸市场具有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功能和属性,发展好、管理好农贸市场是政府的公共责任,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菜价调控、安全保障和供应保障。二是要坚定地按照标准化要求提升农贸市场。惠及民生主要是“保供应、保安全、保价格”,这是农贸市场标准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三是要研究如何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保障。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应该在平价格、保民生方面下功夫,而非在数量上取得绝对优势。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工商机关要继续做好农贸市场基础性管理,要巩固星级市场、信用分类、责任区监管、协管驻场机制等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强化关键部位的管理,有效链接起市场主体,有效联系产地供应商,研究新兴业态,创建农贸市场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