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2011上海国际车展终于降下了帷幕,今年车展,2000多家海内外企业参展、23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1100辆展车、75辆全球首发车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观者如云,看点多多;虽然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冷静下来,仍觉应思考的东西太多。
毋庸置疑,本届上海车展已成为今年全球最为盛大的国际车展,车展的各项数据也无愧这一称号。若再与今年全球其他各大车展的萧条冷落相对比,这种感觉更为明显,现在已经有人以“全球之最”而津津乐道了。但需要我们摆正心态的是,上海车展千万莫以“全球之最”而自居。这里蕴含的道理,与中国车市莫言“全球之最”如出一辙。
自主品牌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本届上海车展自主品牌展出规模超过历届车展。国内车企以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参展,折射出我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本届车展自主品牌的“井喷”也许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国内外车企在实力上的差距。扪心自问,本届车展1100辆展车中,真正叫得响的自主品牌究竟能有多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正经历一场“大跃进”,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浮躁开始露头,国内企业花费财力、精力推出的新品,是否能在之后的市场营销中精准定位,从而为企业带来切实的利润?否则车展的意义就会沦为某些好大喜功企业昙花一现的过道。自主品牌绝不能把品牌的膨胀看成一件简单、没有风险的事情,尤其是自主品牌向中高端转型的过程当中,最容易忽视服务质量和口碑的同步提升,忽视这些,品牌的急速膨胀就会制造出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膨化品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此要引以为戒。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新能源车大出风头,最受业内关注的新能源车有86辆参展,集中展示了汽车行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发展理念。但近两年中国汽车业却有一个“怪现象”——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产业里,火热背后难掩产业化忙乱。各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整车产能目标动辄几十万辆,却忽略了中国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远不成熟,大规模生产线几乎还是空白。更严重的是,在有些地方电动车政治化、空心化、盲从化的趋势已显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往往更愿意投资制造环节,而忽视上游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配套,以及下游真正的商用。2009年,国内新增的锂电池企业数量约为1500家,但市场上实际活跃的只有100多家。这意味着更多的资本被用来炒作概念,而非实际性的投入。过于浮躁和冒进,会不会产生又一个泡沫?
畸形的汽车产业不会带来良性的展会文化,但优秀的车展却能促进汽车产业重归正轨。而正是在这方面,暴露了上海车展与世界顶级车展的差距。车展不仅仅是车辆的展览,更是不同地方对汽车文化、造车理念的诠释。所以,世界五大车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个性十足、棱角分明,营造了一种良性的、对汽车工业发展多样化极为有利的整体环境。而眼观我们的车展,虽已不仅靠靓车和汽车模特来吸引眼球,但欠缺的还是文化展示,我们需要有个性的车展。我国的车展只有走向文化展示,才会最终与五大车展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