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扬
国内成品油价格自4月7日上调之后,至4月27日,国际原油加权平均价上涨6.39%,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或将再次开启。中石油、中石化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受“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的影响,两大巨头炼油板块双双亏损,但这并未妨碍他们整体盈利,一季度中石油、中石化净利润分别为370亿元和205亿元(据5月5日《广州日报》报道)。
国际油价高企,国内油价调与不调是两难选择,不调油价不足以与国际接轨,石油巨头喊亏损,说不定还会闹油荒;若及时上调油价,民众和企业吃不消,更会加大通胀压力。当此之时,我们首先呼吁石油巨头承担起相应责任。石油实行垄断经营,正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石油巨头既然享受着垄断的种种好处,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国际油价高企,保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即是其重要的责任。更何况两大巨头的炼油板块虽然亏损,但毕竟整体上盈利,而且利润丰厚。在这种情况下,理当以其他环节的盈利补贴炼油环节的亏损,将局部亏损内部消化,而不是一味转嫁给社会。
受多重国际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可能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迎来高油价时代。寄希望于石油巨头少赚一点来平抑国内油价是一个方面,更为长久之计则是寄希望于给国内成品油减税。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不久提供的数据,4月7日成品油提价之后,我国93号成品油裸价(不含税价)为4.66元/升,而其最高销售价达到7.85元/升(北京),即每升成品油里包含3.19元的税费,包括增值税、燃油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等,3.19元的税费占成品油销售价的比重超过40%。
国内成品油裸价较低、售价较高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导致石油巨头炼油环节亏损,他们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的积极性减弱,反而热衷于成品油出口,致使国内油荒一再上演;另一方面导致国内民众和企业忍受着高油价,抬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了通胀压力。很明显,这两方面问题的症结均在于国内成品油税费负担过重。
保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不仅是民众的希望,更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在低油价时代,向成品油收取较多税费可以理解,那么在高油价时代,给成品油减税恐怕是我们应当作出的选择。减税虽然会影响政府的税费收入,但保持国内油价相对稳定对于抑制通胀、减轻民众和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这个账,我们有必要算得更聪明、更大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