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近日,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10年来,北京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平均增长5.58%,作为北京市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种之一,结直肠癌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高发恶性肿瘤。
就结直肠癌的预防事项,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明博士。
“西化饮食”致发病率猛升
李明告诉记者,结直肠癌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癌症,俗称大肠癌。李明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主要与膳食结构有关,即所谓“西方文化饮食”。这种饮食中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膳食中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过少纤维素的饮食可使粪便量减少,并使大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致使粪便中协同致癌物浓度提高,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明显延长,就可能导致癌变。因此提倡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此外要养成定期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发生,可起到预防结直肠癌的效果。
警惕早期症状
早期结直肠癌症状不明显,李明提醒民众警惕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和贫血等结直肠癌的早期征兆。
便血:这是结直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由于癌肿所在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长期出血可产生继发性贫血。
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结直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然后疼痛突然消失。
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形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到4次,或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血或是脓,多提醒肠道里面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
贫血:男性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结直肠癌的可能性。
不要放弃常规检查
面对快速上升的发病率,我国临床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始终不高,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事实上,结直肠癌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因此,开展结直肠癌的早查早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明告诉记者,检查肠癌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有粪便检查、直肠指诊、肠镜等,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粪便潜血化验,也就是体检中的“便常规”,这个检查是看粪便中有没有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如果有,可能是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然而这个检查项目却被很多人放弃,延误了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机会。
李明建议,一般的普通人40岁后可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及便潜血检查。50岁后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到10年进行钡灌肠检查结合结肠镜检查。但30岁到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结构不平衡的白领人群都属于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高危人群从40岁起,每3年至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