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连续增长27个月后首现负增长——
车市是否会持续低迷?
作者:张震 郝军
图片


    ■本报记者 张 震/文 郝军/摄
  “现在哪有人来买车呀,不能再干这个(卖车)了,这个月准备撤了。”在北京从事汽车销售近十年的李鲁波,对眼下的车市有些失望。他告诉记者,以前车市也有不好的时候,但很快就会过去,如今的车市冷得让人有些寒心。
  李鲁波的心情是目前汽车业的缩影。抛开北京限购、停车费上涨等不利因素,就全国的车市来看,现状和前景也不容乐观。
  5月10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举行的信息发布会上,助理秘书长朱一平发布了4月的产销数据,4月全国汽车销量出现了27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0.25%,仅为155.2万辆,前四个月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不到6%,仅为653万辆。
  惨淡的销售数据似乎预示着汽车业的淡季来了。

2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受到油价上涨、汽车产业鼓励政策退出、日本地震、大城市限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4月份汽车产销陷入低迷。
  据中汽协发布的汽车产销分析,4月汽车总体产销153.53万辆和155.2万辆,同比下降1.85%和0.25%,其中乘用车销量114.23万辆,同比增长仅为2.79%。商用车销量40.97万辆,同比下降7.84%。
  结合2010年全年的产销情况,汽车月度产销量环比增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到了2011年4月份,我国汽车产销27个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型乘用车(即微型车)销量的大幅度下降是导致乘用车整体市场增长大幅度放缓的重要原因,除了微型车销量同比下降10%之外,包括轿车、MPV、SUV在内的其他乘用车增长幅度也进一步放缓,分别为4%、3.9%、1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1-4月份汽车产销增幅不足6%,全年增长将很可能难以实现10%的预期增长,甚至增幅将“跑输”GDP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将无法达到拉动GDP增长和扩大内需的目的。
  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向记者表达的看法更为保守:“如果以去年全国1800万辆的基数来看,今年能够持平就不错了。”

理性回归却信心不足

  尽管汽车业内对汽车的高速度增长状态不能一直持续早有预判,但却很少有人会料到冷却得这么快。面对连续四个月销量低迷的压力,眼见着顾客减少、库存增多,汽车厂商难以表现淡定。“汽车产业链较长,上下游牵动关系较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汽车产业的经济增长形势严峻。”董扬说。
  在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行业景气指数”中,中国汽车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8.8。企业家信心指数反映了汽车生产企业对现有市场的满意状况和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判断。2011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8.8,与上季度相比下降了9.2点,跌破了100的景气临界值,表明企业家对汽车行业未来预期并不乐观。“去年进入二季度,销量已经开始回暖。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二季度回升将非常困难。”苏晖告诉记者。
  但对于增幅出现回落,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坏事,也有人将此看做是车市的理性回归。
  “良性的增长应该是与GDP增速相适应的,一季度8.1%,是很正常的增速。如果还期望每年都以50%的速度狂飙,恐怕不现实,也不符合规律。”汽车业界知名评论员贾新光告诉记者。

车市难有起色

  在业界看来,近两年车市的高增长是由政策引起的,而今年车市的低迷首先缘于一系列优惠刺激政策的取消。1.6L以下小排量汽车和自主品牌汽车比例明显下降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4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77.63万辆,比上月下降 16.69%,比上年同期增长5.30%;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7.96%,比上月下降1.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
  曾经为车市增速作出贡献的1.6L及以下车型销量开始下滑,而连年高速增长的微车销量更是大幅下挫,导致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萎缩,从而影响了中国车市整体增速。
  而油价上涨、大城市限购、停车费上涨,抬高了使用成本,使得对花费比较看重的经济车型购买者,不敢贸然出手。“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令许多经济型车消费者根本不敢买车。”苏晖说:“油价似乎也还有继续上涨的势头。普通民众怎么能承受这样高的消费?而经济型车占据了整个车市销量的大头。”
  再加上日本地震这一突发因素,让本就没有起色的车市雪上加霜。目前,从丰田、日产、本田得到消息,这些企业已经适度削减了产量,下半年是否会恢复,尚未可知。同时,日本地震对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都有较大影响。“日本地震对日系车企,甚至欧美车企也都有影响,5月份之后,这一影响正在逐步放大。”苏晖称。
  多种因素叠加到一起,形成了市场的整体下降。随着二季度的到来,汽车市场将逐步呈现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汽车·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车市是否会持续低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