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信息高速路:把幸福的金钥匙送给农村消费者
    
作者:武晓黎
图片
图片


    四川移动建设者在山区进行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建设。 (资料图片)
中国电信城乡信息化服务班车下乡为农民办理业务。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武晓黎
  一年一度的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又到了,这次的年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致辞中说:“在发展中国家14亿赤贫人口中,70%的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将乡村学校与因特网的信息和知识连通,将远程医学送抵偏远的农村保健中心,让农民和渔民获得准确的天气资料,让农业生产者得到最新市场信息,这些赤贫者的生活可以改变。”
  利用信息高速路实现农村与整个世界和数字革命的连通,可以把资讯送到最偏远的农村地区。这样可以缩小和弥合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不对称带来的数字鸿沟,进而让更多人尤其是农民有更多改善生活的机会。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了改变农村通信落后面貌,2004年,原信息产业部启动了一项由6家运营商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普遍服务的工程,即“村村通”工程。7年来,信息之花开始在广袤的我国农村遍地开放,把幸福生活的金钥匙传递到了农村消费者手中。
  信息路铺就幸福生活
  2010年底,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平均海拔4800米的西藏尼玛县央卓曲帕村通上了电话,牧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千里之外,如在左右”。中国移动为我国最后一个未通电话行政村开通了电话,给“十一五”村村通电话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雅鲁藏布江边长大的墨脱县格当乡门巴族村村民帕加,在家中通过电脑视频,与远在拉萨打工的儿子聊上了天。这发生在2009年9月25日,这一天,由中国电信投资1400万元兴建的墨脱通信光缆传输系统工程全面竣工。随着墨脱架起这条通信“天路”,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光缆的历史结束了。
  2010年10月29日,中国电信专线建设的“一个人的电信村”工程竣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营盘镇兴安村成为该县首个开通宽带的自然村。纤细的光缆搭起一座生命之桥,与“云南张海迪”罗月华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三弟罗月雨、四弟罗月风将通过网络完成大哥的一个个遗愿,续写生命的赞歌。
  村通工程除了带来新奇的通信感受外,还为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在加强农村治安、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农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广西百色新景村,养猪大户黄海连的手机每天都能收到养殖知识短信,这是广西联通为农村种养殖户专门开设的农业信息直通车服务。广西联通采用短信服务平台,开办了空中信息农业技校,传播农业信息,为农户解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农民架起了致富信息桥。
  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村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信息传递通道,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灵境乡盛产的台蘑、陈家庄乡盛产的花椒和柿子、东雷乡狗掌村特产的五台大葱,这些土特产品都形成了规模生产,价格有了大幅提高,产品销路也逐步迈向省外市场,村通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惠及了当地广大百姓。
  去年春节期间,广西北海涠州岛一艘渔船在雾海狂澜中迷航,船上5名船员在饥寒与风浪中苦苦挣扎了15小时,船长的儿子用手机试着拨打海事局和涠洲镇政府的求救电话求助。北海联通分公司通过定位技术,确定了求救船只的具体位置,成功地实施救援。获救后,68岁的邱永良船长激动地说:“没想到一台手机竟救了我们5条命!”
  村通工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山高路远、气候恶劣、不通公路不通电,这几乎是每一个村通工程建设者都经历过的考验,运营商工作人员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攻坚战。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很多乡村没有公路,地形复杂,道路崎岖,电杆、电缆等通信设施得靠人工搬运到现场。中国电信石柱分公司组织3个攻坚工作组,在2007年用100天的时间攻坚,共为全县安装电话3600多部。
  记者偶然看到的一张照片或许能够体现其中的艰险,在广西的崇山峻岭中,广西移动的工程人员需要抬着设备上高山建基站,“村通工程中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一位亲身参与村通工程的四川移动员工说。
  几年间,全国新增2.1万个偏远行政村通电话,19个省份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话,从八山一水的贵州到戈壁荒滩的边疆,再到世界屋脊的西藏,通信网络正在顽强延伸。
  让农村消费者搭上时代的信息快车
  7年中,村通工程不但完成了少数最困难地区的电话接入,还实现了从最初“通电话”的目标到“信息化”的飞跃,帮助农民跨越了数字鸿沟,信息网络把农村、农民带上了幸福之路。
  据记者了解,“十一五”期间,通信监管机构和各大运营商在行政村攻坚、挺进自然村、开展信息下乡,一手继续抓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以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建设力助新农村建设。在这5年当中,全国村通电话工程累计直接投资500亿元人民币,使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4%的自然村通电话,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和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数以亿计的农民借助电波搭上了信息时代的通信快车。
  根据最初制定的“三个三步走”策略,“十一五”期间以建设基础设施为主,实现了“以建为主”到“从建到用”的转变;到了“十二五”期间,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将实现网络和应用的升级。
  目前,全国1/3的乡镇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服务到人。信息通信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希望。村通工程已不仅仅为农民提供简单的语音通话,他们提供的是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的信息服务、更便宜的资费。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网络高速路上,还建成了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互联网站接近2万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229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117281个。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我国农村信息化指数达到0.35,比2005年的0.19增长近一倍。三大运营商还专门针对农村特点开发了12316农科服在线、平安互助新农村等多种特色服务。
  7年前,村通工程让边远农村的一代人开始看到外面的世界。如今,信息高速路在祖国大地最险峻的地方一再延伸。随着信息的融合与应用的发展,农民们终将得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信息高速路:把幸福的金钥匙送给农村消费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