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住幸福院比在家里舒坦”
——河北省肥乡县首创“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养老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空巢等老人的养老问题
图片


    图:两位老人在肥乡县前屯村幸福院的院子里下象棋,看棋的老人不时支上几招
■本报记者 李 建 文/摄
  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吃的是自家带的米面和自种的应季蔬菜,闷了可以和老伙伴们玩棋牌、拉家常、扭秧歌;没有管理员,不用交管理费,每人每月除吃喝外,日常花费不到20元……在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里,26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就这样过得有滋有味。
  本报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养老院,肥乡县目前至少已有10家。该县首创的“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养老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河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省正在全省推广这一成本低、效果好的互助养老新模式。

村里建起了幸福院

  4月25日,冀南大地暖阳高照。记者来到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只见一溜儿平房白窗红墙,显得格外整洁。院子南边的半亩小菜园里,一畦畦韭菜、菠菜绿意盎然。
  院子里的健身区,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上活动腿脚。象棋桌前,两位老人“斗”得正酣,几位看棋的老人不时支上两招。一间宿舍里传出高亢的河北梆子,几位老人正用DVD机欣赏他们喜欢的剧目。
  幸福院是由村里学校废弃的16间教室改建而成,一道隔断墙划分出卧室区和客厅区。卧室区又隔出了均等的3个小间,每小间里有两张床和两个衣柜。床上是统一规格和样式的被罩和床单,整齐美观。
  记者注意到,尽管是村级养老院,但各间宿舍里,空调、冰箱、电扇、电视、电话一应俱全,电话旁贴着入住老人子女的电话;厨房里,电磁炉、微波炉、吸油烟机、消毒柜件件不少;储藏间内,老人们从家里带来的米、面、油、菜等物摆放有序。
  “互助养老就是好,儿女忙碌少烦恼。互帮互助心情爽,幸福相处乐淘淘。”79岁的张喜凤老大娘,喜滋滋地给记者念起了这段幸福院老人们自编的顺口溜。“虽说儿女们都孝顺,但平常他们都忙自己的事儿,我一个人呆着难免感觉孤单。在这儿住着就不一样了,老姐妹们能一起说话解闷儿。”张喜凤是2008年8月第一批入住幸福院的老人。虽然膝下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孩子们常年在外打工,她还是觉着住在幸福院比在家里住着舒坦。
  和张喜凤一样,幸福院里的老人们都很满意自己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不少农村老人却感到晚年生活有些孤独。”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蔡清洋告诉记者,这其中情况不同,有的是儿女不孝,老人生活难以舒心;有的是没了老伴,孤身一人独自居住,子女在外打工忙于生计,虽能保证老人吃穿不愁,却不能在身边照顾。
  据介绍,前屯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80人,其中独居、留守老人45人。如何把这些平常独自生活、居住条件较差、精神生活较贫乏的老人集中起来供养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2007年初,经过反复思考,蔡清洋逐渐形成“提供一个场地,让老人们集中住在一起,儿女提供生活、医疗保障,老人们互相照顾”的想法。2007年底,前屯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筹集两万元钱,将迁址后废弃的学校改建成养老院,并向上级政府争取到万余元物资支持。2008年8月,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正式投入使用。

“抱团”养老就地享福

  “孩子们送来的米、面和日常用品,都放在储藏室里,随用随取。”71岁的蔡奶奶从储藏室取出自己带的面和油,又从院里的小菜园里采了两把菠菜,准备做个面汤。
  蔡奶奶告诉记者,考虑到老人们的经济条件不一样,口味也不同,这里设有公共厨房,老人们各做各的饭,但很多时候都是大家一起乐呵呵地搭伙吃。“自助服务是幸福院突出的特点。老人们自带被褥住在一起,统一作息,轮流打扫卫生。平常则一起种菜,一起娱乐。这里没有专业的服务人员,老人们各尽所能,自己管自己。”蔡奶奶说。
  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蔡清洋告诉记者,幸福院里几乎每个老人都有“官衔儿”。“副院长”尤新太身体最硬朗,精力旺盛,负责幸福院日常管理、生活安排及后勤保障;张喜凤开朗热情高,是秧歌队的“队长”;69岁的张国生老人年轻时当过民兵排长,处理协调能力强,是幸福院的“指导员”,负责做老人之间的思想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抱团”养老有效解除了独居老人的隐忧。在这里,年纪轻些的照顾年长些的,身体好些的照顾相对弱些的。谁感到身体不适,马上有人拿药倒水,有人通知儿女。有一次,93岁的张王氏半夜起来方便,不慎跌倒在地,同屋居住的老姐妹把她扶到床上,并拨打了急救电话。因为抢救及时,老人很快脱离了危险。
  据介绍,前屯村互助幸福院入住门槛并不高,凡村里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经儿女申请,老人同意,与村委会签订相关协议即可免费入住;五保户和特困户由本人申请,村委会研究同意后也可入住。入住的老人如果患了重病,或年老体弱失去自理能力后,则需由儿女接回家中照顾。
  自助、互助服务有效降低了养老成本。蔡清洋告诉记者,目前,幸福院里有26位老人,每年水电暖、油盐酱醋都由村集体出钱,这些开支不足6000元,平均下来每位老人每月不到20元,村集体完全负担得起。
  幸福院建成后,由于传统观念束缚,老人们不愿意搬过来,一度“空无一人”。后来,村干部的家属带头,首批入住了6位老人。很快,大家都看到了幸福院的好处:家门口养老,花费和家里差不多;老人们之间能充分交流、相互照顾,避免了因观念不同和子女产生摩擦纠纷;自助、互助服务,省下了用人成本,老人们都有事做,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感觉;同时,子女们也不担心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而担上不孝的名声,免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很快,“抱团养老、就地享福”的养老模式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不少老人都自发申请入住。家里的老人入住后,子女们“攀比”着为老人送东西,村里的孝老敬亲之风日益浓厚。

全省推广“肥乡模式”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肥乡县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完善、推广这一养老模式,并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即:对建设互助养老院的村,县财政除一次性给予2.5万元配套建设资金外,每年还给5000元日常生活补贴。除政策优惠、出资扶持外,政府还组织开展培训,进行管理服务指导。目前,肥乡县互助养老院已发展到10余家,总床位达到140张,入住总人数达到115人。
  今年3月,河北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现场会在肥乡县召开,总结、完善、推广肥乡县“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成功办院模式。该省并计划今年实现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面20%以上,“十二五”末,实现全省农村互助幸福院基本覆盖。
  5月6日,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肥乡县的举措符合农村老年人养老实际,做到了村里办得起、政府支持得起、老年人住得起,在全国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特别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住幸福院比在家里舒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