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有多少“粉丝”可以买卖
作者:鲁子奇 徐丹


      微博时代,不少用户密切关注着自己和他人“粉丝”数量的消长,并以此评判微博价值。于是,短时间内提升人气,成了部分微博主的追求。不少博主热衷于比较相互的“粉丝”数量,甚至催生了所谓“粉丝”交易。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催热了“粉丝”交易呢?
  有业界人士指出,乐于拥有“粉丝”和人们的自恋心理有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人们不断在他人或自己想象的观众面前自我表演,留恋自我的形象。人们喜欢在媒介中看见自己,在观看自己的同时,也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正是这种心理,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粉丝”的消长,也关注他人“粉丝”的增减,并以此评判微博的价值。
  事实上,一味追求“粉丝”数量,背离了微博作为个性化信息发布和分享平台的初衷。只有发自内心真正感受到乐趣、真正热爱微博,网友才可能乐此不疲地集体“编织”和“围观”。对于微博用户而言,真诚交流、彼此信任最重要,微博大部分是即兴书写并发布的,展现出了最真实的自我,因此才特别吸引人。
  “真正玩微博的人,不会太关注自己到底有多少‘粉丝’。”网络作家王小山表示,很难理解有人会购买“粉丝”。“博文转发次数、引起的讨论,才是影响范围的真实代表,有效的受众才能让传播发生影响,购买‘粉丝’只能让数字显得声势浩大而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被虚假“粉丝”数吸引、前来关注的网友,一旦发现微博内容并不吸引人,仍然可以选择不关注或者取消关注。
  谈及我国网络“粉丝”现状,北大教授王岳川认为,言论匿名、盲目性和浪潮性3个特点,衍生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王岳川说:“一方面,部分被关注者不断发表与传统、经典、正面看法相反的意见,故意留下‘可击之懈’,以图引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传媒时代过度消费的心理,以及价值多元导致的价值‘无元’环境,驱使关注者对难以辨别的事件采取‘爱谁是谁’的态度,甚至通过关注来发泄怨气。客观冷静的讨论和建设性的意见,在此过程中被淹没了。”
  在争相吸引注意力的网络世界中,抵制信息爆炸和言论匿名带来的负面影响,真诚交流、恰当地表达自己,诚然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但制度的规范、线下问题的及时解决,也是促进健康网络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实现网络实名制、社会意见获得更多传播渠道、网络高速公路建立起“红绿灯”之后,也许“粉丝”可以更加理性,从趋众心理中走出来。
(鲁子奇 徐 丹)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有多少“粉丝”可以买卖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