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尧
5月25日,北京大学3名博士向财政部递交申请,要求故宫公开2008年至2010年的门票收入和使用情况。故宫方面回应称正在进行研究(据5月26日《新京报》报道)。
近段时间以来,故宫因深陷“三重门”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危机。从“失窃门”到“错字门”再到“会所门”,故宫表现出的支支吾吾、遮遮掩掩、避重就轻、“下错上不知”的态度,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正所谓,失守失语失明、丢物丢人丢魂。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大学3名博士向故宫提出公开门票收支信息申请,表面上看会把故宫进一步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换个角度看,未尝不是故宫化解信任危机、重塑自己形象、提升公众口碑的一个好机会。遗憾的是,故宫对此并没有明确作出公开的承诺,而是用“正在进行研究”的“官方”式语言进行回应。
“正在研究”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回应,这种高明源于研究内容的不明确和研究结果的不确定。具体而言,故宫“正在研究”的,可以是“公开”,也可以是“不公开”,还可以是如何应付舆论和公众。另一方面,既然是研究,那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时间长短难以预料,甚至可以一直研究下去,毕竟研究并不在逻辑上意味着一定会得出明确结论。
从这个角度看,用“正在研究”回应公众的公开申请,与故宫“三重门”的处理方式并无本质差异。模糊笼统、语焉不详的“正在研究”背后,凸显的是故宫的暧昧态度。凭借“正在研究”,故宫可左可右、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故宫在公开门票收支信息一事上,一如既往地缺乏应有的诚意。
事实上,公开门票收支信息并不需要多少“研究”。故宫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作为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单位,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根本不涉及国家机密、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门票收支信息,既是其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对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尊重。
退一万步说,即使故宫在这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不够细致,公开门票收支信息需要一定的整理时间,那故宫首先要做的是承诺公开,然后再着手“研究”公开的具体细节和程序。抛出“正在研究”,只能让公众一头雾水,不清楚故宫究竟是要公开门票收支信息还是不公开。
基于故宫在“三重门”里的所作所为,人们难免会想,“正在研究”更像是在研究“不公开”。倘若事实真是这样,那故宫则有可能继“三重门”后再陷“研究门”。至于故宫将“研究”出什么结果,事件究竟如何发展演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