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校址
▼下图左为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的筹资办学文件,右为该校教师与学校签定的集资协议
■柳丽娜本报记者 周余涛 文/摄
陕西省蓝田县素以蓝田玉、蓝田猿人享名于世。然而近期,该县的一所民办大学——西安华西大学却屡屡见诸媒体。
据本报记者了解,西安华西大学的真实名称为西安华西专修大学,该校现在的西安华西大学的名称是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情况下缩写的。该校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以教育扶贫、助学贷款的名义在国内大肆宣传,误导了全国各地许多的学生。为了解该校误导老师、学生的真相,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跟踪采访,最终揭开了其私下集资、夸大宣传的真实面纱。
高息集资:
兔子也吃窝边草
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是由已故的张崇斌创办的。据本报记者了解,2000年,在西安翻译学院担任保卫处处长的王明亮说服了张崇斌,由王明亮承包了该学校,当时双方说定的
是30万元买断办学权。但由于王明亮当时无钱付款,所以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学校的日常事务由王明亮处理,但公章却由张崇斌保管。
既然没钱,那办学资金从何而来?本报记者了解到,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现任校长王明亮在贷款、借款都不成功的情况下,搞起了高息集资。2002年11月15日,王明亮签发了关于筹资办学暂行办法的“华西办字[2002]第5号文件”,用“以18%的年利率计息,逐年结息,3年返回本金”的承诺向该校老师集资。文件发布之后,该校的许多教师职工经不住高息的诱惑,纷纷慷慨解囊,有的甚至拉上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投资。据记者了解,该校的朱老师和康老师分别集资了36万元和39万元,李老师投入了18万元。学校的其他教职员工也都投入了相应资金。此外,王明亮不仅在本校内集资,还在西安西郊昆明路的一干休所内现场发放资料集资。
若按照当初筹资文件中的承诺,如今老师们应该早已本息双归,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该校大部分老师的投资都没还完,更谈不上付利息了。康老师告诉记者,“我中途因孩子买房要回4万元,后来又要了3年,王明亮才给了部分本钱,但利息和我10个月的工资14500元,至今未付,已拖欠了6年”。朱老师的集资款也至今还没有全部收回,提起这事,他懊悔不已,自觉难见“江东父老”。
由于该校拖欠老师的工资和其投资款的数目太多,于是,该校的40多名教职员工曾联合到陕西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在上述部门的干预下,王明亮才解决了一部分欠款,但不久后就又没有了下文了。
然而,事情还远不止于此。2006年7月,康老师因急需用钱,便带着自己的女婿和同事到学校找王明亮要钱,但受到了保安的威胁。康老师报警后,看到公安干警赶到现场,王明亮这才答应给康老师和其他老师还钱。然而4年过去了,王明亮至今仍未还清钱。在采访中,康老师告诉本报记者:“当年在学校担任老师或行政工作的人,几乎都给学校集过资,但现在这些老师很多都被迫离校了。”
夸大宣传:
缩写校名误导学生
有了钱,租了地,如何招徕学生?这便要靠广告开道了。2010年6月3日,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请了一些名人造声势。随后,又在有关媒体上大肆宣传。记者看到该校的宣传广告标题如此写道:“教育扶贫,功在千秋!”“华西大学在京推出‘万名学子零学费入学计划’!”“跻身民办教育十大知名品牌!”等。西安华西专修大学正是凭借着这些夸大的广告宣传,误导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学生。
针对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缩写校名的问题,陕西省教育厅曾专门发文,严禁缩写校名,夸大宣传。然而,该校却屡禁不改。
对此事件,本报记者将继续追踪调查。此外,有关人士提醒广大考生们,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过于华丽的广告宣传语,以避免自己蒙受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