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医生多点执业还应迈出更大步伐
作者:吴帅


    ■吴 帅
  从今年8月起,江苏省副高以上职称医生可以在2-3家医院上班,而且不是会诊、进修、对口支援或“走穴”等短期形式,都是正式职工。近日,江苏省卫生厅公布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据6月18日《南京晨报》报道)。
  按照现行的卫生法规,执业医师只能在自己注册的医疗机构行医。事实证明,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
  笔者是一位医生,曾经多次与同行讨论过一个问题:当你外出时,在车站或者公路上,遇到要抢救的人,应该怎么办?尽管一部分人认为,生命第一,应该立即上前出手相救,但更多人的看法却是,不需要冒着违法行医的风险给自己招惹麻烦。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帮忙拔打120,然后留在现场旁观。如果确定自己一定要参与急救,最好得请人作证。
  一个医生,无论是在自己工作的医疗机构行医,还是在其他医疗机构行医,或者在其他地点行医,其实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难道医生在这家医院会看病,在其他医院就丧失这种能力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鼓励多点执业行医,江苏省规定“副高以上职称医生可以在2-3家医院上班”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但笔者认为,目前对医疗人力资源的解放力度还远远不够。
  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生们的身份好比律师,可以自己选择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或者自己在家开私人诊所行医,医生的执业资质是终生享有的。我国不是这种情况。尽管你有医师执业资格,但如果两年内你未到医疗机构注册工作,执业资格就会被注销。按照规定,要重新获得这种资格,你还得在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接受3至6个月的培训,并取得考核合格的证明。你要开办私人诊所,执照的申请,还有那些“场地最少400平方米,至少多少位医护人员”等条件会限制住你。
  当下,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垄断,这其中就包括医疗人力资源的垄断。正如长期担任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的蔡江南所说的,政府直接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如70%的医院和90%的医院病床。由于医生隶属于医院,因此政府自然成为医疗人力资源的绝对占有者。要打破这种垄断,就要彻底放开医生行医,让医生们自由流动起来。如果医疗人力资源得到更彻底开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局面,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就能被打破。在这种压力与动力足够的机制下,医生服务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而公众看病,也会因为出现更多可选择的途径,从而得到更好的服务。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声】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医生多点执业还应迈出更大步伐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