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游泳运动安全第一
作者:孟刚


    ■本报记者 孟 刚
  伴随着盛夏的到来,游泳成为了人们平时最为惬意的运动,不管是老人、儿童还是初学者,都会参与其中。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体力、安全意识、应急常识并不了解,所以易发生溺水事故。对此,相关专家提醒,游泳时应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初学者应加强了解游泳的安全常识;少年儿童应在成年人的陪同下游泳。
  太饿或太饱都不宜游泳
  “游泳是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太饿或者吃得太饱时,都不适宜进行。”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专家陈志分析说,饿肚子游泳时,容易发生低血糖、全身无力、晕厥等症状;饱腹游泳时,则会影响消化功能,从而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等现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溺水。
  平时四肢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身体,特别是脚趾运动,这样可以使身体发热、关节灵活,有效防止水中抽筋。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游泳时要控制好时间,游泳的时间太长,会使肌肉疲劳,容易导致抽筋。游泳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即使体力允许,也应在游了一个小时后上岸休息一下,并补充水分。
  抢救时人工呼吸最关键
  陈志提醒道,在游泳时,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同时,在游泳中遇到溺水情况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心肺复苏最为重要。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立即清除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应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堵塞呼吸道,并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部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使其吐出积水。
  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后应迅速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未成年人由于体力以及掌握的施救方法不够等原因,一般不具备施救的能力。因此,未成年人遇到溺水时,要及时向附近的成年人求救,避免盲目施救而引发的二次伤害。
避开危险水域
  据了解,溪流、水渠、废旧石窟、海边是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易发的危险区域。陈志建议,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行踪,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到危险水域玩耍。有条件的话,最好让孩子到游泳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游泳,如游泳池、游泳浴场,这样即便是发生溺水事件,也有救生员可以及时施救。
  此外,儿童若到海边、水库等地游泳时,一定要有家长陪同。家长应该了解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不要带孩子到不知水情或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游泳。有关部门要及时填埋废弃的石窟、水塘,未能及时填埋的,也要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或者增加防护栏。
  有关专家表示,尽管全国每年都会出现溺水死亡事故,但很少发生在游泳场所里,大多数是发生在水塘水库等自然水域。因此,专家提醒,到正规游泳场所游泳是保障安全的基础。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文体市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游泳运动安全第一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