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有误解。专家为此呼吁——
本报讯(记者贾 君)“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在北京市举办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宝国一语惊人。孙宝国表示,公众不信任食品添加剂,完全是对食品添加剂的一种误解。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相当长,如在豆腐中使用卤水,我国已使用了2000多年。卤水是一种凝固剂,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制作油条中明矾、纯碱等,都是食品添加剂;包括馒头、酒,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也就没有消费者喜欢吃的很多食品。“消费者喜爱的饮料、啤酒、咖啡、红酒中都有食品添加剂,凡是工厂生产的、在超市销售的包装食品,绝大部分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但都是安全的。”孙宝国表示,“其实,有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没有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孙宝国介绍说,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有2500多种。实际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数量远多于中国。
此前,被非法添加到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添加到食品中的苏丹红等,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工业添加剂。因此,罪过本身不在食品添加剂,而是那些欺骗公众的不法分子,将不允许添加到食物中的其他物质作为了添加剂。“很多情况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传播过程中被误导、夸大了。”孙宝国说,有些企业也在误导消费者,比如某种饮料包装上注明:“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这些都是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而这种产品在配料表上又显示,添加了“乳化剂”,这其实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很多信息由于沟通不及时,造成了消费者思想上的混乱和不信任。”“其实,凡不在国家标准上允许使用的2500多种食品添加剂名单内的,都是非法添加。”孙宝国建议执法部门,管理食品添加剂一是管好品种;二是严格核定其使用范围,不允许超范围添加;三是管理好“用量”,这才是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并且不断向好;如最近3年我国瘦肉精合格率均在99%以上,我国出口日本的食品质量比美国和欧盟都要高;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感却很差,两者形成鲜明反差,究竟是为什么?”孙宝国态度鲜明地表示,我国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行业推手”。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每一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在摧毁、打击国内品牌的同时,都令公众快速倒向外资品牌。因此,对那些刻意丑化中国食品的行为,社会及公众均应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