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最早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美国教师肯恩率领孩子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登山、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子们的身心。随后,夏令营活动迅速风靡了全球,最早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并且被一些专家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经历”。
夏令营活动自进入我国后,由于官方的认可和大力推动,很快受到了热捧,但也随即面临着中国式散射思维的困惑。许多家长对夏令营的诉求过于复杂,既想让孩子放松,又想让其长见识、励志……这使得国内的夏令营活动在设计和实现目标方面尤为纠结。
一举多得VS多举无得
随着暑假脚步的临近,夏令营便一如既往地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关注,为吸引眼球,各种主题夏令营的宣传广告更是铺天盖地。从活动性质上看,无外乎游学类、军事类、素质拓展类、学习培训类等。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暑期将孩子送进夏令营,既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无人看管问题,又希望孩子能在活动期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希望培养孩子的沟通和独立能力。因此,在暑假开始前,各类夏令营的报名就已十分火热。然而,一些媒体关于夏令营的负面报道,又让家长们对其作用和意义产生了质疑。
对于家长替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的目的,从事夏令营活动推广多年的河北省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说实在的,在国内组织夏令营活动的推广时,最难的就是满足家长的目标。许多家长在刚开始咨询时,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可一旦接触到实际内容了,其目标就又会变得复杂起来。总觉得花了钱,就得看到一些实际的效果,最好是一举多得,通过参加一次夏令营就能彻底改变孩子原来的一些不良习惯等,这让组织者们非常头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家长对于让孩子参加夏令营的目的都含混不清,其初衷大多是因为暑期孩子无人看管,但又担心只参加单纯的游玩活动会浪费学习时间,因此,希望能在夏令营中多学到点东西,至于具体希望孩子学习什么东西,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既然是夏令营,总不能就跟托儿所似的只是看孩子吧,肯定是希望组织的活动越多越好,对开发智力,提高活动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有好处,至少应该是开开眼界,长长见识吧。总不能单纯就是玩,应该有个明确的主题来引导才行。”对于夏令营的效果,北京消费者戴先生的说法在家长中极具代表性。但一些组织者也担心,过分追求一举多得,往往也会适得其反,其结果是多举无得。
精英思维VS大众化需求
在多数人的记忆中,夏令营的参与者一般都是学校的尖子生、三好生等。而眼下由社会化商业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却让许多家长心理产生了复杂的变化。“虽然目前许多机构打出了‘7天改变孩子一生’‘培养未来青少年领袖’‘十天游学,终生受益’等明显浮夸的宣传广告,但这却符合了部分家长的心理。因为多数家长潜意识里还是认可夏令营的精英思路,却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需求其实是一种大众化的需求”,对于许多家长目标复杂的夏令营情结,从事夏令营多年的长春市某机构负责人南女士告诉记者:“很多人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当年官方组织的带有明显公益色彩和激励优等生的夏令营记忆里,像1992年的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既有开阔眼界的国际交流性质,又带有一定的民族情结教育,是一种能让参与者产生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活动”。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从1992年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的经过,被作家孙云晓所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披露,引发了国人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思考后,夏令营就开始从精英化逐渐迈向大众化。
对于日趋大众化的夏令营活动,南女士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夏令营开始正式脱离原来的富贵气和精英圈,没有了奖励性质,开始向真正的大众化方向发展。说实在的,现在很多家长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神童,想象成社会的精英,可哪有那么多的精英?其实,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在参加这些活动中的真正受益,并非都能直观地看出来或口头表达出来,对于孩子内心的拨动,精神上的感染,只有真正接触到了社会和人生才能感受到,这比单纯会几个单词,会几个动作要强得多。夏令营的第一使命就是解放孩子,让孩子们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