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停车楼系列报道(下)
停车楼莫成空中楼阁
作者:李方


    ■本报记者 李 方
  建一座停车楼有多难
  前两期关于停车楼的报道,反映了大都市发展停车楼看上去很美,实际运作却很尴尬的问题。
  在北京,发展停车楼最急迫的热点地区是医院、老旧小区、胡同以及传统商业中心。目前,这些地区周边每块空地都塞满了汽车,一进一出相当吃力。发展停车楼,以有限地面换空间,将十倍、十数倍车辆立体化停放,无疑是上佳选择。
  然而,相关问题如影随形。
  这些热点地区住户密度相当稠密,拆迁动员、拆迁成本,其难度非想象力所能及。这笔天价拆迁费用谁来承担?
  停车楼虽然可以创收盈利;但相比在热点地区建造同样的商业写字楼,收益相去甚远。因此,与其说停车楼是盈利项目,不如说是公益项目更贴切。
  公益项目要想回收建造成本,需假以时日,周期长短,很难预测。如果再承担天价拆迁费,很少有开发商愿做这个冤大头。
  由政府承担拆迁费用有无可能?
  按说政府投资公益事业理所当然:据北京市交管局统计,停车新规实施仅半月,交管部门对违法停放车辆开出的罚单就达7.6万张;按照每张罚单交纳200元罚款计算,半个月的罚款高达1520万元。
  200多万无合法停车位的车主,全年上缴的违规停车罚款额足以承担N个停车楼的拆迁改造。但是,被“专款专用”的巨额罚款,尚未听说有具体数额被列入停车楼的改建计划。
  即使偶有例外、不需天价拆迁,停车楼建造过程也历尽波折。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斥资1600万元,准备在安定门内车辇店胡同河北饭店对面、市政用地内的一块临时停车场上,安装立体机械停车设备,初衷是“缓解附近胡同停车难问题,预计4个月内完成建设”。孰料,这项高价“民心工程”,却因周边居民“不买账”搁置多月迟迟难以动工。
  据居住在车辇店胡同1号楼的居民们说,现有的停车场属于附近小区物业公司代管,每月收费150元,“新停车楼建成后,最低每月收费也要300元,每年要多支付一倍的停车费。”他们还担心:现在胡同一到高峰时段就会堵车,如果建成了立体停车楼,社会车辆势必增多,会造成更大的拥堵,恐怕今后出家门都难。
  不上停车楼有原因
  想建楼建不成;有楼的也发愁,没人上。北京发展停车楼十余年,除个别楼满无位可停车外,很多处于半空状态。个中原因在上期报道中已作介绍。
  除了车主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外,停车楼服务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停车楼服务非常智能化。车辆停到门前可自动进行识别。车主把车锁好以后,在左侧的操作间里,按下存车按钮,升降机就会自动将车辆送至上面的空车位,完成整套操作不过两分钟的时间,而取车也同样便利。
  但社会投资的停车楼,绝大多数没有如此优质的服务。由于扶持政策不到位,停车楼成本收回有一定难度,因此,开发商就无心将更多资金投入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上,进而导致很多人对停车楼望而却步。
  服务好因此而倒闭的却不乏实例。
  当年红火一阵的王府井停车楼,服务设施非常先进。停车楼有4个通道,司机只要把车辆开进两个入口通道之一,地磁感应系统就会让一层停车前室的门自动开启,然后剩下的工作就可以交给系统自动完成。光感应系统将停车前室的门关闭后,停放的车就被负责运载的大车拖起,安置到电梯上,电梯可以快速把车送向8层中的任何空闲车库。整个过程中不用担心车被剐蹭,也有效避免了人车交叉造成的事故。而取车时,只要等一分多钟,就可以在一层的停车室里取车。
  服务虽好,不赚钱,也只得歇业。
  根本出路在政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原主任董苏华表示,和国外一些使用停车楼的城市不同,北京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相对地下停车场来说,停车楼的建设难度较低。但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其综合成本要高出很多。
  他建议,北京的停车楼适宜建在三环或者四环路以外,成为市民转乘公共交通进入市区时的公共停车场地。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
  但这个专家意见遭到热点地区居民的反对。因为热点地区才最需要停车楼,建到三四环外,对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京交通大学欧国立教授认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和规划。停车楼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问题。这一特殊的公共停车场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享有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同等的政策待遇,并配合停车场建设减免税费,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公共停车场的投资建设。”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停车楼莫成空中楼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