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期限逼近,十几所独立学院已变身为民办高校,可是——
蔡华伟/图
今年上半年,国内十几所独立学院脱离母体校,变身民办高校。但是,还有300余所独立学院仍然按兵不动。
在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为独立学院设定了5年的改革过渡期。期满后,独立学院有3条出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为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
如今,改革截止日逐渐逼近,国内300多所独立学院该何去何从?独立还是不独立?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
不独立可以充分利用母体校品牌
“我预测,陕西省的12所独立学院短期内都不会转制为民办高校,包括我们学院在内。”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院长陈光德作了这样的判断。
在陈光德看来,这是由陕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格局决定的。目前,陕西省有8所可以招收本科生的民办院校,这些学校经过一二十年的积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一定实力。“相比之下,陕西省的独立学院起步较晚,转制后优势并不明显。”陈光德直言,生源竞争很激烈,贸然独立的话,弄不好要关门。
对于部分独立学院的独立之举,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院长杨清海在钦佩之余,也坦陈:“南开大学对于我们不可或缺。”
在杨清海看来,滨海学院和母体校南开大学的关系非常融洽。从学院创办之初,南开大学从未向滨海学院收取费用,并且学院的师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母体校,甚至于“学院所开设的课程,80%以上由教授和副教授承担,这在公立大学和其他独立学院都是罕见的。”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南开大学更是滨海学院的源头活水,“新生一入学,就开展南开传统教育,邀请专家讲解校史,使南开文化深入新生之中。”杨清海认为,这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因此,“滨海学院下一步的发展不是脱离母体,而是如何更好地依托南开大学的优势。”杨清海表示。“转制固然有转的好处,不转制也有好处,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母体的品牌和师资等,保证在条件不足时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管理会更规范,社会认可度也可能更高一些。”陈光德表示,独立或者不独立,还是要立足于独立学院的自身情况。
从与母体校错位发展上找出路
陈璐刚刚从西安交大城市学院毕业。对她而言,当初报考城市学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安交大的名气。
谈及4年的学习,她觉得很值,因为学校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西安交大,学院的校园文化也与母体校有相通之处。据了解,城市学院成立之初,西安交大的牌子和师资发挥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目前,在城市学院专职专任的教师中,西安交大的老师占了近60%,管理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选聘于西安交大。“‘西安交大’这块牌子无疑是重要的。”陈光德坦言。但是,经验告诉他,增强自身实力、发展特色是独立学院更为关键的要素。
建院伊始,出于应急,城市学院照搬了西安交大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但是,由于生源层次的差异,城市学院的学生很不适应,授课的老师们也不适应,“曾经在一门课程的期中考试上,没有一个学生通过。”陈光德认为,不能完全把母体校当作复制的模本。
城市学院很快进行了调整。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城市学院与西安交大错位发展——交大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城市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重新制订适合学院学生培养的教学计划,起用新教材,构建适合本学院学生特点的理论、实践和素质教育体系。”陈光德介绍说,这是城市学院这几年来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
杨清海意识到,要与母体校错位发展,即他口中的二次创业,转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校。“独立学院不是高职,也不能办成研究生预备校,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在他的眼中,加大应用性学科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的当务之急。同时,在学科内容的融合以及课程设置的横向扩张方面,独立学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路,还得靠独立学院自己。”陈光德很坚决地说。(杨 彦 朱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