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古籍释注全集》
本报昆明讯 “虽然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和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至今仍以每年上千册(卷)的速度在流失,抢救任务十分艰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办公室主任普学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工作正面临着资源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
由于民族众多,云南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占据着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半壁江山。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各民族先后创造了古滇、南诏、东巴、毕摩、贝叶、铜鼓、稻作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有的用古老的民族文字,留下了卷轶浩繁的文献古籍;有的靠口耳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口传古籍。这些少数民族古籍不仅是云南省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独具优越性的世界级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的弥足珍贵。
普学旺表示,在云南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古籍蕴藏量至少有10万册(卷),口传古籍达4万种。通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目前已抢救和保护的文字古籍数量约为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在这些古籍中,约有3000余卷具备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资格。而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等为代表的古籍编译、整理和出版则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虽然已取得了部分成就,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保护工作依然让人担忧。“能从事编译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民族文化将会不断流失与消亡。”普学旺介绍,当前他们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才。
据悉,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省从2010年起已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但由于古籍大部分是被民间专业人士、祭司、艺人等掌握和使用,因此精通者甚少。加之岁月流逝,许多掌握者都已病患缠身或风烛残年,因此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编译人员早已寥寥无几。人亡技绝直接导致了许多古籍被征收后,因缺乏编译人才而成为“天书”。更为糟糕的是,受民风民俗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有的古籍已被陪葬、焚烧或销售。在资源与人才双重流失的困境下艰难前行,这就是云南省古籍抢救保护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逐步消逝的大势已很难改变。作为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流落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普查、征收;另一方面应抓紧培养一批具有传承希望的古籍编译人员。“即使征收到的古籍已成为‘天书’,我们也会尽力去抢救保护,毕竟这是祖先创造的遗产。”普学旺表示。
(杨颖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