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消费者较少关注奢侈品品牌独有的品质和文化,更在乎其产品上的Logo是否够大够醒目——
■本报记者 郑梦超
达芬奇家居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关注和反思。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近期发布的分析报告统计,我国奢侈品固定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4%,约两亿人,并且以10%-15%的年增长率迅速增加,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国。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现状如何?消费观念是否健康?
奢侈品消费势不可挡
在北京市的建国路,不仅有高端购物场所新光天地购物中心,还有多家国际知名奢侈品专卖店及专柜,包括乔治阿玛尼、香奈儿、路易威登、古驰、劳力士等。这里写字楼林立,白领们成为这些奢侈品的追随者。“今年原料价格上涨,我们的产品也不同程度提高价格,普遍涨幅在20%。比如这款经典手提包,涨价后的价格为1.75万元。”7月23日,在新光天地购物中心香奈儿专柜前,导购人员拿着一款产品向记者介绍说,尽管产品涨价,但前来购买的消费者数量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据媒体报道,今年奢侈品市场出现不同程度涨价现象,如劳力士产品自7月1日起普遍上调价格5%,一款劳力士豪仕表从3.88万元涨到4.09万元;路易威登产品平均涨价6%,其一款香槟包由1.6万元涨至1.9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消费热情并未因产品涨价而消减。7月23日正值周六,记者在上述奢侈品店内看到,不时有人刷卡购物。
根据知名调查机构贝恩咨询公司公布的《中国2010年奢侈品市场调查》,2010年,我国奢侈品销售额达到684亿元,且销售的均为欧美知名品牌。在华销售额最大的奢侈品是化妆品、香水和个人保养品,国人共花费169亿元;排名第二的是手表,共花费155亿元。从多家国际知名调查机构的数据来看,我国很有可能在2012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
“Logo”消费成主流
“目前,国人的消费观念在奢侈品品牌营销战略面前显得不成熟。一些人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标榜自己与众不同,便盲目购买奢侈品。”7月26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对记者说,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开始在我国大打营销战,通过发布广告、举办活动等形式宣传其产品的完美品质及高端小众路线,让部分国人对其产品产生一种病态的崇拜。奢侈品的显著特点便是品牌价值远大于产品原料价值,“可以说,奢侈品卖的是文化,而非产品本身”。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数据,有76%的消费者认为奢侈品在中国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社交符号”,是人们体现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年龄集中在20岁到40岁,比日本、美国及欧洲购买奢侈品的人群年龄普遍要低。“买外不买内、买贵不买贱、买涨不买跌是一些人消费观念的主要体现。国际奢侈品品牌正是抓住这种消费心理,纷纷采用饥饿式营销手法,吸引消费者争相购买。”7月15日,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对记者说,我国一些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们的奢侈品消费属于‘Lo-go’消费(即品牌消费),关注的并非品牌独有的品质和文化,而只在乎其产品上的Logo是否够大、够醒目。如果奢侈品品牌将所有产品的Logo去掉后再销售,那么,相信不少人是不会购买的”。欧阳坤说,根据该协会统计,目前国内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正在增加,其201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同等收入水平人群。
不可迷信品牌宣传
面对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日益火爆,人们不禁要问,奢侈品是否就是完美品质的代名词呢?
从近年来各地工商机关对流通领域部分奢侈品质量监测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今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工商局海曙分局对古驰、CK、迪奥、斯沃琪等国际名牌太阳镜进行抽检,结果发现,古驰、迪奥等品牌的太阳镜质量不合格,易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在2010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洋品牌商品质量监测报告,近6成服装抽检不合格,包括爱马仕、范思哲、HugoBoss等30个国际知名品牌。
欧阳坤告诉记者,消费者不可迷信奢侈品品牌的宣传。近年来,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收到多起奢侈品消费投诉,在华销售的奢侈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呈上升趋势。“一些国际奢侈品品牌忙于在国内开店扩张,却忽视了其产能的承受能力。由于门店开得太多太快,企业可能来不及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导致服务水平下降。而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制作出足够数量的产品,不排除个别企业在生产时人为压低原材料标准,造成质量下降。”欧阳坤向记者介绍,根据该协会统计,消费者投诉的奢侈品产品种类包括游艇、腕表、服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