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近半数Android手机恶意软件窃取用户隐私
作者:邹本堃


    

■本报记者 邹本堃
  有着168年历史,以爆料和八卦闻名的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他人手机信息来获取内幕新闻而遭关闭——默多克新闻集团深陷窃听丑闻的消息近期引发全球用户的关注。而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意识到,窃听、窃密等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隐私安全。
  近日,移动安全服务企业——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秦)发布了《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Android手机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据网秦云安全数据分析中心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查杀到Android手机恶意软件及其变种达到了2386款,其中恶意软件1214款。超过43.5%的恶意软件存在隐私窃取行为,包括远程窃听手机通话。

Android系统更易被利用

  据悉,相比Symbian平台,由于Android平台相对较为开放,可支持大量的第三方应用,使其正在逐渐成为用户的掌上隐私中心,从通话记录、短信到手机中存储的照片,账户密码信息等都正在成为黑客的关注对象。
  另据专家介绍,目前黑客会利用用户手机安全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来窃取隐私,例如“默多克窃听门”中《世界新闻报》利用了受害者手机SIM卡识别码设置过于简单的漏洞进行窃听。而Android平台中出现的一系列恶意软件,还会在软件安装时索取某些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的权限,使得用户在不留意的状况下被开启手机后门,并通过联网上传、短信外发等形式窃取用户隐私。报告数据表明,今年二季度有超过54.2%的恶意软件会通过联网上传用户隐私。
  同时,Android恶意软件还会将自身伪装为手机常用软件来骗取用户安装,一些知名软件成了恶意软件的伪装对象。

隐私窃取源于利益驱动

近年来,媒体曾多次报道过相关安全厂商截获新手机病毒、恶意软件的新闻,窃取范围也从通讯录、短信,到地理位置、手机型号等,隐私窃取范围非常广泛。但是,窃取到这些隐私后,黑客做什么用?手机安全专家指出,黑客开发隐私窃取类恶意软件,除少数为满足自己或他人的猎奇心理,直接窥探隐私外,更多则源于利益驱动。
  专家指出,恶意软件在诱骗用户安装到手机中后,会通过系统后台收集用户隐私,如通讯录信息进行联网上传,而一旦通过这一手段获取到隐私,则会通过联网上传反馈到黑客指定的网络服务器。
  而一旦通过恶意软件获取到用户的隐私内容,如通讯录后,便会通过定向传播方式,向其通讯录中的好友发送恶意信息,甚至二次传播手机病毒等。另有部分SP公司会依托于传播恶意软件,通过获取用户隐私后兜售给部分广告联盟公司,后者则会向其海量群发骚扰短信来谋取利益。

手机论坛已成传播温床

  而面对手机病毒、恶意软件泛滥的态势,其传播渠道也成为用户的关注焦点。恶意软件从哪儿来?记者了解到,Android用户经常浏览的一些手机论坛、应用商店和WAP网站中,都掺杂恶意软件。用户在那里能淘到好资源的同时,也面临安全风险。
  据网秦安全报告显示,在手机病毒、恶意软件的传播渠道上,手机论坛的危险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以39%的比例成为今年二季度Android手机病毒以及恶意软件的传播重灾区,Android应用商店则以26%的比例位居其后。
  “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软件传到论坛之中,包括黑客,过于开放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交流和共享,但过于开放又会让其充满安全风险。”专家表示。

如何保护隐私安全

  面对Android恶意软件,特别是窃听事件一再出现、隐私窃取软件泛滥的情况,谁来保护手机用户的隐私安全?手机安全专家为用户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建议。
  首先,用户应提高对智能手机的安全意识,养成较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如加强手机密码设置的安全性,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谨防其存在安全隐患,在安装软件前还建议详细查看其索取的权限列表,避免其中存在隐私安全陷阱。
  其次,为避免用户下载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软件,还建议用户及时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可帮助用户及时发现手机中存在的可能窃取用户隐私的行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4 版:数字生活·通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近半数Android手机恶意软件窃取用户隐私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