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类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还应包括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功能。近年来,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酒瘾、药瘾以及儿童不良行为、青少年违法行为和老年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生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这是因为随着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精神卫生和健康问题。因此,做好精神保健,对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精神保健呢?医学专家通过社会生活观察和临床观察,研究常见的应激源与降低应激反应的途径,提出以下精神保健措施:
1.自幼培养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与人为善,遇事要沉着、冷静,避免急躁、任性和情绪的大起大落。正确处理好与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2.根据个人能力扬长避短,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对于自己的职业、地位、工资待遇等方面,不能盲目与人攀比,要知足常乐。否则长期郁郁寡欢,不利于精神健康。
3.家庭是心理应激和社会支持的主要策源地,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家庭关系。创造互敬互爱、互助互谅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也有助于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良好的自控能力,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4.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件即将发生之际,必须事先做好两手打算。先有精神准备,作最坏的打算,不至于到时惊慌失措,出现强烈心理应激状态。
5.为自己安排任务过多,长期处于精神紧张与慢性消耗状态,不利于精神健康,容易出现早衰与心身疾病。提倡劳逸结合,有丰富的文体活动、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家人团聚时间。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保障精神健康最根本的保证。
(李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