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警惕“保过”成为“保难过”
——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表示,金额大、退费难是目前教育培训投诉的特点
作者:游婕


    ■本报记者 游 婕
  每一年随着中考、高考、律考等各种考试的临近,各种强化班、冲刺班、保过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与此同时,针对这些教育培训的投诉纠纷也在不断升温。近日,远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陈女士就遭遇了一起有关教育培训的烦心事儿。
  2009年11月29日,陈女士与北京市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签署了研究生培训协议,协议内容为“保过参加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定向考取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目标未能实现,培训方退还全部费用”。为此,陈女士交了10万元的培训费。可是直到临近考试日期,该培训机构都没有向陈女士提供2门专业课的课程培训,而对于英语、政治2门公共课程,该培训机构也只是发放了几张教学光盘。随后,陈女士参加了2011年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在初试中就被淘汰了。而当陈女士拿着“保过”协议找该培训机构交涉要求退费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搪塞她,最后甚至拒绝接听她的电话。对此,陈女士心急如焚,无奈下投诉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北下关分会。经该消协的多次调解,最终陈女士拿到了全额退款。
  北京市海淀区消协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教育培训的投诉呈现金额大、变脸快、收费乱、退费难四大特点。为了提升竞争力,消费者往往求学心切,不惜重金,将前途的赌注押在了培训班上,希望通过一朝培训能够改变一生命运。在海淀区消协接到的关于教育培训的投诉中,争议金额一般都在万元以上。
  另据海淀区消协介绍,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培训投诉都集中在实际培训内容与所签协议不一致而引发的退费纠纷上,也就是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在签协议时苦口婆心、热情周到,试课时的老师也总是让人感觉效果明显。可一旦签了协议,消费者便常常会遭遇期望的老师没有时间执教,替课老师又不尽如意等情况。而对于培训费,目前的培训机构只是开具收据。有些培训机构还会设置合同外收费项目,这些项目并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凭证,所以往往导致消费者投诉时因没有消费证据而难以索回款项。
  此外,海淀区消协在处理投诉中还发现,有些培训机构会在培训协议中增加诸如“扣除总费用的30%后再退款”“多扣10课时费用”等不公平的格式条款。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上述这些不公平的退款限制条款是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当属无效,消费者有权拒绝接受。
  针对目前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海淀区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在进行教育培训消费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选择培训机构要理性,应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培训机构的口碑、规模、教学质量来选择培训机构。此外,不要轻信一朝培训就能改变命运、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言辞,若想学到知识,关键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与拼搏;二是签订培训合同时要细心,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对服务事项应有明确约定,对选定固定老师、上课时间、地点等特殊要求也要落实在文字上,对中途可能出现退学的情况更要事先约定,这样一旦商家出现违约现象后,消费者可以有据可依;三是证据保存要留心,要慎重交费,留存收据、合同等有效凭证,并注意保存宣传资料或拍摄留存广告标语,培训机构万一承诺不兑现可做维权的有力证据。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教育培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保过”成为“保难过”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