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不少商场在促销中将明折变实价●部分“一口价”标签标示不规范
■本报记者 游 婕
眼下正是服装换季的时间,各大商场、购物中心纷纷进入促销季。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多家商场、购物中心发现,以往的“满减”、“满送”等促销少了,多数品牌服饰专柜将明折变实价,实行“一口价”促销,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现象
商场流行“一口价”促销
8月26日至8月27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的中友百货、西单大悦城、首地大峡谷、世贸天阶等多家商场和购物中心的服饰专柜,发现以前商家经常打出的“满多少元送多少元”、“满多少元减多少元”、“换季清货全场×折”等促销广告几乎看不到了,多数服饰品牌开始实行“一口价”促销。
在中友百货一层,鞋类特卖活动正在进行。看不到以往的“三折”、“五折”促销广告,大多数品牌鞋类专柜前竖起的促销牌子是“每双199元起”,要知道每双鞋的具体价格,消费者需要自己看价签。记者看到,过季的鞋都用标签直接标明价格,在199元的鞋区,消费者可以挑选到不同款式的鞋子。
记者在西单大悦城的ZARA、H&M等品牌服装卖场内看到,标着不同价格的促销货架一个挨着一个摆放着,每个货架上都标出了具体的价格,消费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价格分类查找商品。记者在世贸天阶看到,不少品牌服装专柜打出了大大的“sale”字样,货架上的商品都贴上了红色的“一口价”标签。
●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与“满减”、“满送”等促销方式比起来,“一口价”看上去似乎更明明白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消费者注意的问题。
“一口价”商品原价看不到
记者在多家商场发现,不少采用“一口价”方式促销的商品只标有现在的“一口价”,没有注明原价和折扣幅度,消费者无法知道促销前商品的售价。在中友百货的MANGO专卖店,特价商品都用红色的标签标出了促销“一口价”,标有原价的标签要么被人为剪掉,要么被红色的标签覆盖。记者拿了一件“一口价”为99元的体恤衫询问原价时,销售人员称,现在打折促销,这是折后价,要知道原价需要到电脑系统里面查,现在标多少就卖多少。
有消费者向记者抱怨,购物时一般会将现价和原价比较一下,“一口价”商品往往看不到原价价签,难以知道是否能得到实惠。
同款衣服有几个“一口价”
8月27日,记者在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的GAP店看到,货架外面贴有“一口价”标签,上面摆放的是换季的T恤衫、打底衫等。记者在不同的货架上发现,同一款女式T恤衫竟贴了“48元”、“68元”、“78元”3种价格。至于最终的价格是多少,该店销售人员表示,得查询电脑系统里面的定价。对记者“为什么价格如此混乱”的质疑,该销售人员解释说,可能是因为不同打折促销时期的价格标签没及时更换。
货架上并非全是“一口价”
“一口价”促销一般是将商品依据价格进行摆放,货架上标价为“99元”,那么整个货架的各种商品都是99元,消费者可依据不同的价格指示牌,寻找符合自己心理价位的商品。如果没有参加“一口价”促销活动的商品被放入促销货架,消费者选购这种商品的话,收银台会按原价结账收费。喜欢在打折季购置服装的北京市民李小姐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事。一个月前,她看中一款售价为199元的MANGO的背心,觉得价格有点高一直没舍得买。不久前的一天,她发现那件背心挂在了“一口价”为69元的货架上,便选了一件去结账。没想到,刷卡签字时她才发现,那件背心并非“一口价”商品,还是199元的原价。
●法规
虚标折扣价涉嫌价格欺诈
8月28日,针对“一口价”促销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记者致电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综合处。该处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商家标示的促销价高于促销活动前7日内的最低交易价格即原价,属于“虚假优惠折价”;如果商家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欺骗、诱导消费者购物,可以认定构成价格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