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难忘记忆中的那位恩师
作者:孙蔚
图片


    ■本报记者 孙 蔚
  秋天的脚步翩然而至,第27个教师节也即将到来。岁月如歌,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时,老师昔日的满头青丝也渐渐变得花白。人们都说师恩难忘,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从顽皮孩童到青涩少年再到风华青年,老师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尊敬和怀念的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除了尊敬,让我们衷心地对老师们说声:节日快乐!教师是人类最光荣的职业,他们最美的风景不只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一瞬间,而是言传身教带给学生们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尊师重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愿我们不只是在过教师节时才想起他们。

图:上世纪60年代的教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上世纪70年代的教师在辅导学生上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送礼物
图:上世纪90年代的教师在为学生上课

60年代:
饿着肚子仍专心教书
  “上世纪60年代的老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许多人都是饿着肚子仍旧专心教书。”如今已经70多岁的老干部姚大爷一提起自己的小学老师就充满感慨地说道:“那时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师生关系特别淳朴、自然。好老师都是多面手,当时他们每天的课都排得满满的,老师要‘包班’,也就是说除了要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音乐、美术、体育等等,几乎这个班所有的科目都由一位老师包办。”
  他对记者回忆起往昔的青葱岁月:“当时教我高小的老师非常年轻,班上有的学生入学比较晚,有的已经十五六岁了,长得比老师还要高,但是孩子们都非常听话。那个年代老师没有出去听课或者培训的机会,只能靠自己摸索着教学。他们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没有挂图,没有照片,像语文、数学这些主要科目还好说,如果教美术、音乐这样的科目就有一定难度了。我记得有一次放学后,我回到教室取落下的作业本,发现我们班的老师正在跟邻班的老师学画台灯,如何起笔,如何落笔,灯的结构与比例如何,要注意的事项等等细节,他都问得特别仔细。第二天,美术课的授课内容就是画台灯,原来老师是自己亲自向别人请教,然后再给学生做示范,这种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姚大爷表示,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当时老师常常要饿着肚皮教书,老师的身体很差,有病也无钱医治。学生都住在一个村子里,每天放学后,老师都会挨家挨户走访,除了谈孩子的学习,还与家长拉家常,动员家长坚持送孩子去读书,要扫盲,要坚持义务教育。老师与家长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
70年代:
老师鼓励我考大学
  如今事业有成的章先生一提起教师节这个话题就十分感慨,他认真地对记者说:“好老师真能影响你的一生。我能考上大学,全凭一位老师的鼓励,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现在。”
  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次高考,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都有着特殊的人生意义;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特别兴奋,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文革期间,我学习时断时续,基础特别薄弱,初中基本上学了一年半,高中没念过,直接读的中专。我心里十分打鼓:我能考上吗?”章先生对记者表示。
  知道章先生要参加高考,许多人都纷纷表示怀疑,有的人甚至直接说:“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高中数学你会吗?”当时听到这些,章先生特别灰心丧气,但是放弃想上大学的理想又极不甘心。“无奈之下,我找到初三时的班主任,想让她帮我出出主意。这位老师听了我的想法后,立刻鼓励我‘一定要试试,不要放弃’。她帮我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牺牲休息时间帮我补课,认真讲解每个知识点,有任何不懂的问题让我随时可以找她请教。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章先生回忆起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仍然十分兴奋。
  章先生对记者表示:“一位好的老师不会放过任何一次鼓励学生的机会,因为在孩子们眼里,鼓励是找回自信和成功的催化剂。好的老师不仅教会我要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给我的人生带来重大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她优秀的品质给我的人生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时常要求自己为人处事要像她那样乐于助人,不计较得失,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80年代:
老师为我打开艺术之门
  80年代中期读初中的方女士,对教自己音乐的刘老师印象特别深刻。“我现在能成为单位里的文艺骨干,全是刘老师的功劳,是她给我打开了音乐之门,让我领略到艺术之美,令我受益终生。”
  方女士充满温情地回忆道:“初中时学习压力很大,所以我特别盼望着一周一节的音乐课,轻松自由,教音乐的刘老师优雅、秀丽,很有魅力。当时只是在每个年级的教研室里才有一架脚踏风琴,全年级的音乐课全靠它了。每次上音乐课前,刘老师就会叫几个大个子、有劲头的男生,到教研室把脚踏风琴抬到教室里来。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学生们到教研室门口喊‘报告’的时候,嗓门也格外响亮,因为这不是被老师叫去训话,而是抬脚踏风琴。”“那时候,下午第二节课才是音乐、美术这类课。下午的阳光会照进教室,阳光里可以看到很多细小的尘埃在舞蹈,老师轻声领唱,大家在尘埃里放声高唱,快乐极了。”方女士表示,虽然她以前喜爱唱歌,但是非常不自信,胆子也小,从来不敢在人多的时候唱歌。记得初二时,刘老师说了一句话:“你的声音很好,你来当校庆表演的领唱吧!”此后,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方女士进行指导,并一再鼓励她。“正是刘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别人第一次认可我的能力。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是在音乐方面一生的启迪。”方女士说道。“演出前,我站在幕后,汗珠在我脸上不断滑落,脑袋里一片空白,脚更是抖得不听使唤。可是当帷幕渐渐拉开时,我看到了刘老师,她站在台下不停地鼓掌。她的微笑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我把紧张情绪抛到九霄云外。她的笑容令我难以抗拒,我心想,唱不好的话,就对不起老师的细心指导,什么都不管了,拼了!最后,我得到的是雷鸣般的掌声,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在那个年纪最好的礼物,而这礼物来自我的老师。”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方女士至今仍感慨万千。
90年代:
有个性风采的年轻老师受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们眼中,好老师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首先,好老师不再是唯长者尊,年轻反倒成为一种优势。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对广大学生而言,往往是那些具有帅哥、美女形象和气质的青年教师更有吸引力,更具号召力。即使在校外培训市场,在选择家教老师时,家长和学生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年龄相近的伙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同龄人之间容易找到有兴趣的共同话题,一方的经历对另一方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此外,好老师的判断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学识,还要具有独特的个性风采。其实,个性一直是名师的特质,只有拥有难以被模仿、被复制的独特个性,才能被学生喜欢和记住。
  如今已经成为网络工程师的小王,还常常与初中时的班主任赵老师联络,平时打打电话或者吃个饭,大家像朋友一样交往着。小王对记者说:“赵老师当时特别年轻,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第一次做班主任。虽然他还远没有达到德高望重的程度,但是因为他视野开阔、个性十足、开朗民主、电脑技术娴熟、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受到学生的青睐。师生们常常可以为彼此会意的一个笑话在课堂上共同开怀大笑,也可以随时上网,在QQ、MSN上畅聊世界杯、探讨出国留学的路径,甚至有时还会跟他交流初恋的小秘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教师节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记忆中的那位恩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