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鱼精蛋白,一种心脏手术必需的药品,这两天几乎引起了全国与心脏有关的医疗机构的注意,因为这种药品严重缺乏,已经有很多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手术 (据9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鱼精蛋白原本是常用药品,现在变得稀缺起来,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工业污染,鱼的受精量变少,达到质量标准的药品原材料也相应减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该药品价格过于低廉,在各方面成本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鱼精蛋白价格十几年没有变化,所以,一些药企不愿生产了。
其实,像鱼精蛋白这样玩失踪游戏的,远不止一两种药品。比如抗过敏药物苯海拉明、治疗偏头痛药物麦角胺咖啡因、治疗癫痫病的不可替代药物苯巴比妥等,这些常用的廉价药品有的已经多年不见,有的也经常断货。有媒体曾报道,上海市一名6岁孩子因为缺药而命悬一线,而所缺的“救命药”不过是一种十几年前普遍应用于临床、每支只有两元钱的特效药——复方新诺明。病人家属、医生四处寻找,最后还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才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一家药店里找到了它。类似这种“急寻廉价救命药”的事件,近年来在国内已发生过多次。
面对廉价药纷纷退市,我们把板子打向停产的药厂,显然有失公允。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也是它们的权利。在这些经典药利润极低、甚至亏本的背景下,指望市场化的企业充当救死扶伤的“活雷锋”,无异于痴人说梦。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有时候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干预,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导航。既然一些廉价特效药在市场中长期沉睡不醒,而老百姓生病时又离不开它,政府职能部门就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担当唤醒它的重任。
必须承认,当前国家正在探索的药品定价原则,其主旨是想提高廉价特效药的政府定价,让生产廉价药的企业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做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要想真正唤醒沉睡不醒的廉价特效药,至少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医院要为廉价特效药大开绿灯。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年轻的临床医生对廉价药的认识几乎为空白,他们不愿或不敢给病人开廉价药。众所周知,整个药品市场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流通的,如果医生不愿给患者开廉价药处方,药企生产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这些药品便有可能永远被打入冷宫。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让公立医院的医生作为药品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充分发挥唤醒廉价药的作用。
另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在我国,不妨通过由国家向定点药厂采购和财政补贴,或对承担这些药物生产的企业给予特殊税收等优惠政策等方式,保障其合理利润,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从而确保廉价特效药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