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保健食品不能当药品用
作者:戴岱


    ■戴 岱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国庆佳节期间的保健食品市场再度火爆起来。“送礼送健康“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以各种胶囊、口服液、营养片等形态出现,并称能达到各种功效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较为盲目,或抱着过高的期望,加之对于保健品的实质认识不全面,结果常导致用保健食品替代药品而出现耽误治疗的情况。
  北京天苑医院医师王高峰表示,有些保健品确实能帮助人体提高耐受力、增强抵抗能力,从而能相对地改善诸如头晕、缺血、失眠、烦躁、疲劳等症状。但保健品与药品,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任何保健品都不能替代药品。“保健品只能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对人体代谢起到一定的作用。”王高峰说。
  区分保健品与药品技巧多
  在购买药品时,患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同是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食品,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选择呢?
  据王高峰介绍,药品是用于疾病的治疗、诊断和预防的,保健品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的,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药品的生产及其配方的组成、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药监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毒的严格检查和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保健品不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因此,属于药品的必然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不良反应明确。而属于食品的则没有这个过程,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次,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药品维生素类产品必须在制药厂生产,空气清洁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药监部门对制药厂的质量控制要求。而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在食品厂生产,其生产过程的标准要比药品的生产标准低。再其次,疗效不同。药品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监部门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作为食品的保健品没有治疗作用,不需经过临床验证,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上市销售。
  一般来说,药品的包装上都写有“国药准字”字样,而保健品包装上写着“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字样。此外,还可以从外包装上识别保健食品标志,即保健行业内俗称“蓝帽子”标志。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保健食品标志有两种。只有通过国家规范的检验审核程序,核准其功能的产品,才能获得该标志。标志的下方注明该产品的批准年限和文号,同时标注批准的部门。按国家的规定,一个产品对应一个批准文号,每个批准文号有具体的批准功能、产品名称和申报企业。
包装上写着“药”实为保健品
  在笔者对保健食品市场的走访中发现,目前保健食品的形态更多是以药物常用剂型,如胶囊、片剂、口服液等类型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而以普通食品与营养物质搭配的保健产品相对较少,其类型也仅限于糖果、保健醋等。其实这一现象和国人“药食同源”的传统观念有关。但是相关专家指出,目前市场上部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利用消费者观念上的误区,在宣传过程中混淆药品与食品的区别,更多在产品类型上以药的类型出现,并以宝、灵、精、强力、特效、全效、强效、奇效、高效、速效、神效等不切实际的用语命名,甚至产品中使用化学合成的原料或只使用部分天然产物成分的,在命名中却表述为“天然”等字样,凸显功能性和疗效,而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功效”深信不疑,导致盲目消费,其结果可想而知。
  据专家介绍,保健品假冒药品主要是通过在产品名称、外包装、功能和广告宣传上做文章,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小心辨别。
选购保健品应注意5点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保健品,消费者在选择时又该注意什么呢?一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不要随便跟着热点产品购买。要仔细看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是否适合服用者的症状和身体情况;二是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保健品;三是认准“蓝帽子”。保健食品包装上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没有此标志一般不具有保健功能;四是认准保健品的功效,超出批准功效则没依据;五是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专卖店、药店等具有合法营业执照的单位购买。
  其实保健食品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辅助的作用。而对于健康的保持,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公众的自觉与认知,如注重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开朗的性格和心情等,这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所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食品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健食品不能当药品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