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视栏目剧的拍摄现场
儿子、儿媳为了向父亲索取房屋拆迁补偿款,在电视节目中百般刁难父亲,并以父亲求孙心切相胁迫,和父亲签订协议,要求其承担未来孙子的生养、教育等费用,违约还要求其支付10万元违约金……这是河北石家庄影视频道“情感密码”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中的故事,节目中不孝儿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观众。
然而,这期节目播出后不久却被证实,其中的故事并非事实,节目中标有明确姓名、住址的儿子、儿媳、父亲,都查无此人,节目是雇用临时演员进行表演的。据国家广电总局有关人士透露,类似情况在全国的电视栏目剧中并不少见,为提高收视率,一些自称“真人真事”的栏目剧,其实是编造的故事。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对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违规问题的通报》,对石家庄影视频道作出暂停播出30日的处罚决定。该《通报》中批评说:“(节目)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被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不断被冲击的道德伦理
“情感密码”是一档情感故事类栏目。据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全国有100多个类似栏目,其中一些栏目的收视率还创下了文艺类栏目之最。然而,在节目火爆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加剧,此类栏目便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评价,情感故事类栏目“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以某卫视此类栏目的内容为例:“‘美女家教’横刀夺爱”“怀孕女友遭负心男背弃失控痛哭”“残疾男利用帅气弟弟向女方骗婚”,从这些标题便可看出,猎奇、窥视、媚俗等倾向比较严重。此外,一些节目还刻意放大社会阴暗面,扭曲社会真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处罚“短时间内会起到一定震慑效果,但在竞争过程中,一些电视台或栏目在找不到更大的竞争优势时,会在伦理的边缘地带寻找竞争优势,不断冲击底线。”尹鸿说:“电视作品要维护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有价值观的基本引导。不能以价值观作为一个掩体或掩护,去放大人性的丑恶。”
真假杂糅误导观众
《我给儿子当孙子》播出后,“史上最牛儿子——许峰”被网友“人肉搜索”。在被四处指责时,实为石家庄一物业公司保安的苏海龙,即节目中许峰的扮演者主动找上媒体,坦承自己只是传媒公司花钱雇用的临时演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郎劲松表示:“演播室播出的情感故事类栏目走红的原因之一,是观众认可了内容的真实性。”而当这些貌似真实的演播室对话节目被曝虚假时,观众感觉像是被骗了。
对于新闻和戏剧杂糅的方式,尹鸿认为:“这没有问题,但是要标明,是虚构的就是虚构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不能误导受众。”
而事实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和追求收视率,在这些貌似新闻、真实的栏目剧中,受众很难看到明显的提示语言或标示,容易产生误读。
栏目剧也要有规则和底线
郎劲松建议:“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坐到一起首先对各个栏目类型进行详细归类,新闻的归新闻、娱乐的归娱乐,要有规则和底线。”“我们希望电视能传播真善美的情感,让人增长健康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仲呈祥表示:“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现在的问题是有时媒体放弃了引领,一味地迎合,就连养眼都谈不上,它是花眼乱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志锋认为,情感故事类节目一方面以贴近性和地域性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存在为了盲目追求收视率,不惜编造、猎奇故事,使一些节目流于低俗。
一位观众表示,她以前一直很喜欢看情感故事类节目,认为真实可信、贴近生活,但近一段时间,有些节目比较低俗,编造痕迹也重,她观看节目的兴趣小了很多。
有关专家提出,栏目剧一方面要符合老百姓的口味,真实反映生活,同时又要避免低俗化。靠编造内容、低俗猎奇来提高收视率,最终只会引起观众的反感,造成观众的流失和收视率的下降。
(李 舫 邓 圩 赵祥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