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本周《汽车风云榜》,消费者对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投诉比较集中。
广东东莞车主王刚的福特蒙迪欧致胜,新车行驶5000公里,发动机5次报警,油耗最高达17升。4S店已经修了四次,但就是修不好,而且每次维修都不向车主出示维修单。王先生购车三个月,修车修了一个月。现在店方既不修车,也不换车,更不退车。店里的工作人员不接电话,到处躲。
消费者遇到这样不负责任的商家,尽管无奈,但只能和店方继续周旋。因为按照现行的游戏规则,汽车消费是一个卖方市场,在这样一个卖方主导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绝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不少业内人士期盼汽车三包政策能够顺利出台,进而推动中国的汽车消费真正从卖方市场,走入买方市场。
还有很多消费者反映,买车前后4S店的服务态度差异很大。销售环节可以做到百般呵护,甚至百依百顺,但只要你把钱一交,态度就不一样了。
汽车企业必须明白一点,在当前汽车产品日益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有着非常大的选择余地,而最终选择某个品牌、某家4S店,是对其的一种信任。作为汽车厂商,又该如何去回报消费者给予的这份信任呢?
如今的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售后服务。因为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汽车品牌的口碑,进而影响到新车销量。售后服务好,就等于给了消费者一份承诺,一份安全感,实际上无形中增加了汽车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整个品牌的形象和地位,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所以从长远看,这会影响到消费者在购买第二辆车、第三辆车时的选择。
但是目前很多汽车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对售后服务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每家汽车企业都在努力扩充自己的销售网络,但是与之配套的售后服务体系,发展却严重滞后。虽说在硬件设施上目前已与国外的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在服务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上,仍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汽车厂商在售后服务环节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做好服务,企业才能掌握下一步竞争所用的筹码。
在本周,有两起关于上海大众朗逸的投诉。江苏无锡车主徐丰的朗逸左后门处漏水,4S店多次拆装检查,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另一辆朗逸是山东聊城车主张秋杰的,他反映排气管子噪音太大,特别是踩油门时声音很大。
其实小毛病所反映出来的往往是一个品牌、一家企业,在工艺水平和品质保障方面的把控力度不够。有些人认为汽车有小毛病在所难免,买车时应着眼大处,没必要把目光盯在细枝末节上。
但如今造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各大汽车企业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在市场上拼的就是细节,正是细微之处见分晓。一辆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大到发动机,小到螺丝钉。很多企业承诺发动机敢保5年10万公里,现在看来并不是难事,难却难在如何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因为细节才是最终决定成败的东西,它甚至决定了一款车型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