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据报道,江苏省无锡市一些中小学教师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智商测试,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该生成绩就可以不计入班级成绩,也就不影响老师的绩效考核。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目前,无锡市教育局已发文制止此种行为 (据10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
学生的成绩不好,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因人施教,不是和家长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成长,而是考虑如何撇清自己的责任,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异化到了何种程度。中小学本是孩子建立人生自信心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鼓励。如今,却因为要不影响老师的业绩,无端被贴上低智商标签,很可能留下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为人格完善、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合格公民,而是成为考量老师业绩的一个工具,让人情何以堪?
有学者认为,教师有3种境界:一是把教师作为职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付出劳动、交换薪酬、养家糊口的谋生之所。既然是谋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二是把教师作为事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他们渴望来自他人尤其是学生的肯定,工作往往会成为他们生活的核心,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成就感;三是把教师作为志业,这种类型的教师,把职业视为信仰,视为意义之旨归,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对于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执著信念,使他们通过学生的卓越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和扩充。
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让差生测智商的老师,应该都处于第一种境界,甚至处于第一种境界的初级阶段。现实一点讲,类似这样的教师还不算少数。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果教师都是这种精神状态,不免让人忧虑。
必须承认,一些教师之所以会用如此功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科学所致。因为这种绩效考核制度把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却基本没有考虑教育的复杂性。事实上,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多元的,并不是教师能够完全掌控的。因此,学生成绩不理想,并不见得就等于教师水平不高或者没有尽职。教育主管部门不全面地考核教师的工作,而过于依赖用学生成绩来做片面绩效考核,才迫使教师们不得不走测智商这样的旁门左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单一的绩效考核制度也是一种异化。考核教师原本是为了督促教师更好投身于教育,结果却使得教师为了应付考核而破坏教育。目前,测智商虽然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但这种双重异化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背后的价值扭曲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