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项针对宁夏、青海、陕西和四川等地贫困或欠发达县的小学生群体研究发现,34%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这说明了营养失衡和铁元素缺乏,仍然是影响这些地区儿童生长与发育的重要问题。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林秀课题组,在青海和宁夏两省(区)10个贫困县开展学龄儿童贫血状况研究,研究人员随机选择76所小学4000多名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据目前可以披露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接近25%的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贫血最为严重的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受检的465名学生中,349人患有贫血,占受检总人数的75%。
为印证这一调查结果,研究人员再度在宁夏、青海、陕西和四川4省(区)41个经济欠发达县的283所小学,选取了年龄在8岁~12岁之间的12768名学生。研究人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贫血诊断标准(血红蛋白<120g/L)诊断,有34%的受检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研究还发现,住校、父母亲务农、留守儿童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更有可能贫血,住校生和女生贫血率较高。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贫血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明显低于不贫血学生,贫血学生个头更矮。相关医学专家表示,儿童期缺铁性贫血通常会造成孩子学习能力降低和身体发育迟缓,同时贫血的儿童更容易感冒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长期贫血后,即便铁元素摄入和缺乏的状况得到缓解,它对儿童的认知和身心健康成长所造成的影响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张林秀说,在西部贫困地区,儿童饮食中普遍缺乏肉食、蔬菜和新鲜水果等。她呼吁对当地儿童提供维生素和铁强化食品,并改善营养状况。 (李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