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一股合资汽车厂商推自主品牌车的浪潮势不可当地奔涌而来,这虽是一种进步,但真要实现却并不容易——
真自主才有大未来
作者:谢莉葳


    

■本刊首席记者 谢莉葳
  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股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的强劲力量席卷中国车市。2011广州车展上,启辰、首望、理念、思铭扎堆亮相,合资自主之风大有越刮越盛之势,似乎谁家没个自主品牌车,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蔚然成风

  广州车展期间,北京现代发布了自主品牌首望——一款纯电动车。东风本田则发布了思铭,虽然只是品牌发布,没有实车展示,但其首款量产车已出现在工信部第300批新车目录中。据悉,思铭最快有望在明年北京车展上亮相。
  东风日产自主品牌的首款量产车——启辰D50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启辰品牌计划到2015年共推出五款新车,年销售30万辆。
  南北大众也不甘寂寞。尽管尚未正式公布,但已有媒体曝光了一汽-大众的自主品牌开利,并被认为是佛山工厂生产许可证的解禁钥匙。而上海大众一款可能命名为天越的纯电动自主品牌车也正在谋划中。
  其他主流合资厂商也都跃跃欲试。长安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长安马自达自主品牌首款车型C401项目启动会议已在数月前召开。长安福特、广汽丰田的自主品牌也在悄然推进中。就连宝马也来凑热闹。宝马大中国华区负责人史登科日前表示,宝马正在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讨论推出合资自主品牌的具体细节。

小试牛刀

  第一个吃螃蟹的广汽本田如今已经尝到了甜头。国内首个合资自主品牌车理念S1,自今年4月中旬上市以来,不到7个月累计销量已突破2万辆。中国微车的领头羊上汽通用五菱,进军轿车市场的首款车型宝骏630,8月上市后销量年底有望突破5000辆。
  低迷的车市下,这份还算过得去的成绩单,权且可以看做是国人对合资自主品牌车性价比的认可。以接近自主品牌的价格,买合资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多数消费者认为“很值”。合资自主品牌车准确切入了一个市场盲点,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注意到,合资自主车型除了前景尚不明朗的新能源汽车外,多以价廉物美的经济型轿车为主。此前,各大合资厂商一系列精品小车,因为价格过高,曲高和寡,市场表现不佳,而同样选择定位在A级、A0级及经济型轿车的合资自主品牌车,由于知识产权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不需要为品牌溢价买单,性价比优势凸显,也对传统自主品牌车的优势领地带来冲击。

谨防伪自主

  合资自主品牌出现后一度遭到诟病,认为是个伪命题。中方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经营话语权,能拿到的都是老旧产品,是另一种形式变相推销合资产品。
  在合资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的背后,外方肯积极支持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汽车业产能过剩大背景下,拥有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已成为有关部门审批新建扩建产能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而国家原本意在推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初衷,不排除被一些企业利用,将外方的老旧产品拿来稍作修改,意在通过“合资自主换产能”。“(合资自主品牌)拿到的是一个搞了20年的产品,微调了几个参数,这就像是挂一个新羊头,卖原来的老狗肉。如果这也算自主创新,我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今天的耻辱。”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在今年9月天津中国汽车产业论坛上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些仓促上马的伪自主现象。
  更有声音质疑,一些合资车企外方同意造自主品牌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推出中低端车型打压真正的民族自主企业。
  “合资自主不存在打压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问题,而是在壮大自主品牌的阵营。”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李峰不赞成这种观点,他认为国企、民企、合资企业一起发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战略才能够早日实现。

利大弊大?

  当下被政府主管部门寄予厚望的合资自主品牌的不断涌现,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之路,还是政策导向下的企业投机之举?能否给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水平带来实质性提升?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一些倾注了满腔热情,全力以赴投入到自主研发项目中实干的合资企业也不少。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在谈到启辰研发团队组建初期,全厂员工的兴奋、关切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任勇认为,推出启辰遵从的完全是商业规律,业界不该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合资企业做自主。“合资自主是后合资时代的必由之路”,广汽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也持同样观点。
  合资了这么多年,中方一直像是国外车企的代工厂。因此中方全力以赴开发自主品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希望利用合资自主契机,培养研发团队,让合资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而不再是汽车组装厂或是装配车间。
  业内普遍观点是,合资造自主已成一种趋势,应该给予肯定、鼓励与支持,但想依靠合资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想法并不现实。核心技术寄希望外方拿来共享,无异于与虎谋皮。毕竟外方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养虎成患。

自主即掌控

  互动百科词条中,“自主”被解释为“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而残酷的现实是,合资企业的研发设计权与生产经营管理话语权大都掌握在合资外方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方很多事自己做不了主。“向外方要技术是幻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杜芳慈表示。凡是依托别人技术成立的合资品牌,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主和掌控权。
  目前搞合资自主品牌中方研发大都停留在外观、内饰、车身设计等非核心技术领域,真正先进的发动机、变速器、混合动力等核心技术仍无法自主,这就意味着核心零部件定价权依然受制于人。此外,涉及到底盘调校、主动悬挂技术等,还要依靠外包。
  从简单加工到自主研发,从学习组装汽车到学习制造汽车,合资企业推自主品牌无疑是一种进步。但研发团队迅速消化吸收技术,让自主来得更名副其实,而非“贴牌”伪自主,还需假以时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真自主才有大未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