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践证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曾被许多企业当做“兴奋剂”引入的连锁加盟、上市等发展模式,大多最终都成为了该行业的“毒药”,影响其健康发展,而这一现象如今也开始向民办教育领域蔓延。自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国内民办教育培训行业似乎找到了市场发展的“终极宝典”。此后,随着双威、中国教育集团、学而思、学大教育等国内10家教育集团相继在海外成功上市,掀起了我国民办教育培训领域一波又一波的上市热潮。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民办教育培训行业的上市进程却出现了停顿。据了解,自2007年—2010年每年均有几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成功上市后,2011年一家都没有。不过,这一现象并没有影响国内主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以发展连锁加盟为代表的“跑马圈地”运动,而这种发展模式似乎也无可争辩地成为当下我国民办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主流。
那么,争相上市、疯狂采用连锁加盟的发展方式能否适合教育行业?在注入这些发展模式后,我国长久以来遵循的“十年种树,百年育人”传统教育观念是否还能延续?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2011年,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房地产市场一夜间“千里冰封”,让一向势如烈火的资本市场骤然冷冷清清。虽然,提前嗅到房地产市场寒流的部分资本,已纷纷以小股资金分散的方式向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领域分流,投资热潮还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教育行业。从2011年多达20起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投资案例来看,虽然这些投资目前还未促成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成功上市,但部分资本已把这一行业作为突围的方向。就连一向视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如政策畏途的本土创投资本,现在也开始蠢蠢欲动,如清华科技园、紫光股份、达晨创投、幸福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了盛景网联;联想投资参股了万学教育等。
不过,在被上市热潮刺激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不顾一切地引入连锁加盟经营模式,意图通过“跑马圈地”来吸引资本青睐的同时,也饱受着教育质量下降和消费安全难保的双重困扰。因此,连锁加盟经营模式对民办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到底是能让其奋进的“保健补品”还是能致其于死地的“毒药”目前还很难说。
资本推动的圈地运动
近几年,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连锁加盟招聘的广告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而在全国许多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市,以“北上广”地区品牌和国外品牌为主流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连锁加盟点也如雨后春笋般吞噬着一个又一个街区。
日前,在辽宁省沈阳市街头,消费者李先生指着一块崭新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招牌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这是北京的吧,在沈阳能行吗?办教育难道还能跟卖肉、卖家电似的,说连锁就连锁,说加盟就加盟?老师都从哪里来,教学内容能一样吗?龙生九子还有种种不同呢,何况一个民办培训机构,要能这么容易,北大、清华还不得在全国各地满大街地开连锁加盟店啊。”
带着李先生的疑惑,记者日前在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进行了调查。在记者随机采访的30位受访者中,有90%以上的受访者都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大张旗鼓的连锁加盟行为持怀疑态度;50%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连锁加盟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很难保证教育效果。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基本上所有受访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均在大力地推广或接受连锁加盟的发展模式,有些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甚至对以加盟者身份暗访的记者直言不讳地说:“虽然得交点加盟费,但你挣钱啊,这个行业来钱快。”
对此,一位资深的投资咨询专家一针见血地告诉记者:“除了连锁加盟,还有别的办法扩大规模吗?真没有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吸引投资。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教育培训服务搞连锁加盟的难度非常大,首先师资就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而且教育理念的复制更是难上加难,这些都不是教材和简单培训能解决的。套用眼下流行的一句话吧:‘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去做连锁加盟的。说直白点,就是掩耳盗铃。”
据了解,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之所以热衷于通过连锁加盟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并在吸引资本后又舍近求远地谋求海外上市,主要是为了在融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开国内的政策雷区。
记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也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对此,业内人士介绍,《民办教育促进法》从2003年9月1日起就已生效,然而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却一直没有出台。所以,民办教育机构在公益性和合理回报的尺度之间难以平衡,这使得资本投入存在很大政策顾虑。因为从政策层面上来看,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已经被很清楚地定性为非营利性质的公益事业,所以其利润回报是受制约的,但资本要求的恰恰就是回报,而且必须是符合其利益诉求的高额回报,否则就会失去投资兴趣。
资本的嗜利本性或将吞噬教育理想
对于目前国内市场上部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你争我夺和通过连锁加盟方式疯狂扩大经营规模的现状,众多业内人士深表担忧。“这还是在搞教育吗?教育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爱心,教育不是能随便复制的,也跟普通的消费品不一样,它是一种服务。目前社会上除公务员考试、职业技能培训外,更多的是学前教育、课外辅导等,而在这些领域接受教育的都是孩子。所以,教育如果搞不好就容易对孩子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目前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疯狂扩张的现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培训机构,把孩子的学习欲望当成一种单纯的商品来交易,这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生意。而纯粹的商业思路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根据我国现有的教育政策,目前的民办教育培训市场既有经济效益属性,又有社会效益属性。简单来说,仅持有公司资质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持有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则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谋求上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大多具有公司和教学双重资质,因此其就必须经常在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保障、经济利益与教育理想、投资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残酷博弈中寻找平衡。“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最高层,选择这个行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初衷都是为了发展民办教育,并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然而,虽然纯粹以赢利为目的进入民办教育行业的培训机构很少,但确实有。”北京鼎盛彼昂教育集团董事长刘宏冰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目前,真正因为教育理想而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现在都经营得非常痛苦。因为发展需要资金,但现有的政策又让资本投入有顾虑。而且,资本的进入,也是来挣钱的,是来要利润和回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人原来的教育理想还能实现吗?这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做教育做的不能不讲良心
对于时下民办教育培训市场热衷连锁加盟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扩大教学规模而谋求上市和成功上市后为兑现对投资人的承诺而快速扩张的做法是极具风险的。据记者了解,目前部分谋求融资上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的发展模式是:连锁加盟扩大规模—吸引风险投资—发展—上市—融资—再发展。但是,所有的资本进入都是有利润回报条件限制的,因此有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获得资本支持,甚至不惜签订“对赌协议”,即向投资方承诺市场增长率和利润率,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则投资方将获得更多的股份。“也就是说,无论是连锁加盟还是直营,资本进来后都是要回报的,但如果培训机构为了效益而放弃对学员的责任,那么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市场的增长率和利润率又从何而来?”从事民办教育研究多年的杨先生对此现象洞若观火:“可以这么说,如果上市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优秀教育理念且可获得较好发展机会的话,那么其可能成为下一个新东方,否则极有可能自食恶果,成为下一个NOVA。”
据记者了解,杨先生提到的NOVA公司,是一度在日本教育培训市场叱咤风云且最大的语言学校,但其在吸引风险投资并成功上市后,因扩张速度过快而导致管理混乱,最终以破产收场。对此,业内人士指出,NOVA的失败就是源于为了兑现对投资方的承诺,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最终导致管理不善,而目前国内的许多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却正在重走与NOVA相类似的发展模式。“做为教育培训机构,不能将上市圈钱作为最终目的,发展教育才是硬道理。教学质量、师资和教材方面的投入力度是体现一个教育机构良心的重要方面。炒房地产,在各地搞圈地运动,只是在夺走农民土地的时候,送给购房者一副沉重的华丽枷锁,而炒教育,毁掉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今后几十年的所有希望,这是昧良心的,”对于部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盲目追求上市的做法,刘宏冰先生直言不讳地说:“在资本和利益面前,是理想还是物欲,真的是赤裸裸的,所有的内心都会暴露无遗。目前民办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是,有理想的经营者正在饱受折磨,而怀揣物欲的经营者则在急功近利、欣喜若狂。所以,判断一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是否真正有教育理想,看其创办人现在的心态就可以了。因此,做教育做的是良心,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