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自“醉驾入刑”以来,交警部门也加大了查处力度 郝 军/摄
■本报记者 李 建
“罚款事小,安全事大。 带上一份安心,仅需59元,双屏显示酒精检测仪,为您的出行带上一份保险”,这样的广告语在团购网站上随处可见。而春节期间,很多好喝一口儿的有车族,也都选择了网购酒精检测仪、自行预测血液中酒精含量,以决定自己能否酒后驾车。然而,交警部门提醒,网上热卖的酒精检测仪未必可靠,最好还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酒精检测仪网上货源多
网上商城出售的酒精检测仪品种之多令人咋舌。记者在某商城首页搜索栏内输入“酒精检测仪”,不到一秒钟就能搜索出54页共2043条相关信息。这些检测仪有的外形似一款录音笔,有的则仿成了车锁遥控器,一些声称德国、韩国进口的检测仪还做成了精美的“礼盒包装”。
型号各异的检测仪价格不一,最便宜的仅售9.8元,而最贵的德国原装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售价高达1.6万元。记者查看了部分商家的销售记录,发现较为受青睐的是百元左右的便携式酒精检测仪。
记者发现,价格差异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显示屏制作工艺不一样,便宜的仅是亮红绿灯,价格高的则是因为有数字有酒精含量;二是附加功能,如有的检测仪可以直接将检测结果打印出来。
大多数酒精检测仪的操作方法十分简单。基本模式都是喝酒20分钟后,按下电源开关,待绿灯变亮,黄灯闪烁后即可对准进气孔吹气4秒。若检测到酒精,蜂鸣器报警,红、绿灯同时闪烁。再过4秒,显示浓度数。浓度数据保持15秒后仪器显示变为OFF。若从吹气中没有检测到酒精或开机后30秒内不做任何检测,仪器显示从000变为OFF。
携带便捷、使用省事儿的检测仪很是让人心动。记者与淘宝网上一家皇冠级别信誉度的店铺在线交谈后得知,酒精检测仪在去年4月底到5月酒驾入罪的新规出台前后开始热卖。而到春节前后,交易更是火爆。据称,该网店仅2个月时间就卖了200多个。
尽管是一款热销产品,但记者翻看交易记录了解到,很多买家除认为商家“到货迅速”外,对检测仪的质量满是微词:使用书中只有英文,连中文说明都没有。精准度与宣传语相去甚远,“没反应”、“有时能测出来,有时又没反应”。
记者发现,某款售价38元的酒精检测仪已售出649件,但约有7成网友抱怨“效果太差了,完全没用”“不是太好用,反应灵敏度不高”,甚至有人直接怒斥“假的”,“退货邮费都不划算”。
“警用”宣传纯属噱头
“交警专用”、“高精度”、“内部专用”,记者发现,大部分检测仪都打出了这样承诺“检测效果”的宣传语,但记者从网店提供的照片上看到,这些外观简单小巧的检测仪,与交警部门执勤时使用的“大块头”实在相差太远。“当然不是跟交警一模一样的,但的确能测酒精含量。”“因为是饮酒者自测性质的,没有必要做成交警使用的那样。别看外观不同、原理、内部构造、性能都是一样的。”记者与多位卖家在线交流后,都得到了对方这样的承诺。
其实,所谓交警专用只是为吸引买家注意,而这些所谓酒精检测仪不太可能精确测试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石家庄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石警官告诉记者,警用酒精呼气检测仪的生产厂家必须经过资质认定与技术监督部门检验。使用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校准一次,同时需要每月检测,对于检测合格的,才能继续使用,对于检测不合格的,报上级部门后立即停用。
而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一位警官则说,目前先进的酒精检测仪均由公安部统一配发,可测出呼气中的酒精浓度达PPM级(即10的负六次方),而网上很多酒精检测仪,首先是来源渠道复杂不明,缺乏相关权威机构的质量鉴定,不排除有假冒伪劣产品。同时,酒精检测仪的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初步检测,之后还要抽血检测,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才是最终证据。
自我检测隐患多
“酒精会对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产生影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要喝了酒,即使检测完血液内酒精含量没有超过标准,也不能再驾车。网购酒精检测仪其实是误导、纵容了一些有侥幸心理的人,无形中增加了司机酒驾的几率。”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有人认为买检测仪预检不失为一种自我警示的方式,但多数消费者和交管部门都向记者表达了上述反对购买的观点。
显然,网购的酒精检测仪不同于交警执法过程中使用的警用设备,司机们的自我检测结果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工商部门除可以从虚假宣传、是否具备合法生产资质等方面查处外,尚无法找到这款产品不能销售的依据。石家庄市工商局经检支队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警方提醒车主,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的机会很多,盲目相信网购酒精检测仪,必然会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切勿抱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