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谁不愿给孩子一个快乐寒假
●记者手记
作者:武晓黎


    
  在国内知名培训机构——北京学而思某网点的缴费大厅里,浩浩的妈妈只拿到了100多号。这里缴费的人满满当当,堪比中国工商银行最忙碌的时候。
  如今,课外辅导教育已成为我国一个高利润产业,仿佛在学校内的学习不是学习,或者学校里只是在布置功课,很大一部分孩子的许多学习内容都是要在校外完成,即使是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孩子也都在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上花费了大量的教育费用。
  在采访中,家长们普遍向记者反映,现在很多老师根本不认真批改作业,也不可能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单独免费辅导成绩不好的学生。上课时,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教完一遍后,剩余的所有事项就全部布置给了家长,孩子对知识是否已经掌握完全由家长来确定。家长们一来忙于工作和家务,时间有限;二来对学校的教学要求不够了解,不具备专业的辅导能力,所以只好寄希望于校外培训机构。当这种需求越来越多时,课外辅导也就形成了产业化规模。
  随着课外辅导班的愈演愈烈,辅导机构的师资也开始日益缺乏。为弥补这一缺口,不少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便加入其中,成为辅导班的“老师”,而他们大都缺少系统的教学经验。
  记者了解到,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能Hold住不报课外辅导班,是要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除了攀比和从众心理外,有时候课外班似乎真有其效用。比如,如果一个小学生某奥数杯赛的成绩优异,那么很可能在小学5年级时就会被顶尖的初中提前录取。再比如,在某重点中学的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这样问大家:“这段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在课外班学过了?”这时候,如果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点头答“是”的话,这时老师就会宣布:“那就直接讲下一段吧。”如此一来,没学过这一知识点的学生就会一头雾水。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拼培训学校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资源和管理权的寻租。如果某个人在教育界有话语权或者人脉很广,那么他办的培训学校就可以和重点学校互动、联办。此外,还有许多重点学校自己也纷纷办课外培训班,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培养选拔对象,而对于孩子来说,在这些重点学校办的培训班学习,被“点招”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给孩子减负,也说了很多年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假期,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愿望不能实现?如何才能把假期真正地还给孩子?这些都是全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
(武晓黎)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者手记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