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首都市民餐桌安全的“守望者”
——记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
作者:郑梦超
图片


    路勇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郑梦超
  首都北京有一支技术先进、爱岗奉献、开拓创新的食品安全护卫队——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该中心在负责人路勇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地为首都市民的餐桌安全保驾护航。该中心成立7年间,直接参与了200余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评估和处置,为领导决策、市场控制提供了快捷、准确、科学的技术支持。
节前加班——确保食品安全万无一失
  1月29日,龙年春节长假结束。在度过祥和美满的春节假期生活后,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工作。令人欣喜的是,春假长假期间,北京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紧张忙碌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息息相关。“对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我们都会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选取大量样本进行测试,确保这一种类的产品不出现问题。”近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对记者说,为确保首都节日食品安全,该中心自去年12月中旬便开始对高风险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大约200个样本的检测工作,没有发现一个不合格样本。
  记者在该中心的实验室看到,工作台上摆满了食品样本,工作人员不时拿着试管、烧瓶对样本进行称量、分析。“春节前我们每天都要加班,即使是春节也必须值班在岗,放假人员则是全天待岗,一有突发事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赶回中心。”路勇说,为保障节假日市场食品安全,他带头值班,已经连续7个春节没回家乡与父母亲人团聚。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起,该中心每天监控全球110余家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媒体和网站,对于重要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分析评估,节假日也不间断。
勤于钻研——构建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北京市工商局、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技术支撑部门,也是北京市工商系统高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单位之一,拥有两名博士后、5名博士、10多名硕士。成立7年来,该中心直接参与了苏丹红事件、PVC保鲜膜致癌、台湾食品被塑化剂污染等200余起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评估和处置,为领导决策、市场控制提供了快捷、准确、科学的技术支持。
  自2004年牵头组建食品监控中心以来,路勇借鉴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原则,率领监控中心团队探索建立了适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快速分析热点问题,迅速开展专项研究,适时发布安全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模式,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了以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数据归集资源整合、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6个技术平台为核心的首都工商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通过科学地设置技术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准确、迅速地预警和处置食品安全事件。”路勇说。
  2011年5月,北京市食品监控中心第一时间监控到台湾食品被塑化剂污染的情况。路勇迅速组织工作人员对北京市销售的饮料、方便面、糕点等9个类别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状况,开展了专项风险监测,在先后完成800多个样本的监测工作后,及时发布了监测结果。北京市有关部门依据此监测结果,及时停止销售两款台湾问题饮料,国家相关部门也对相关产品实施了暂停进口措施。
借力科技——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标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出色完成,是对路勇及中心工作人员工作的最大肯定。
  对保障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食品安全工作,我国并无太多经验。对此,2005年4月至8月,路勇及其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4个多月未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在没有国际现成资料参考的情况下,路勇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首都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家领导人对该中心的技术保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北京的食品安全保障在设施、运行机制、队伍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路勇介绍,目前该中心的实验室拥有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全自动食品微生物定量分析系统等国际尖端检测设备,具备涉及食品安全的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非法添加剂、持久性污染物、微生物、转基因成分等10余类、数百个项目的分析测试能力。食品安全的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整体分析测试和评估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能够有力地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标准,为百姓餐桌保驾护航。
  路勇表示,借助实验室拥有的先进仪器,该中心将努力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发现能力,及未知物鉴定技术能力,力争在5年时间内将未知物鉴定种类提高到3000种,以便在发现新有害物质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百姓的危害。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要闻·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首都市民餐桌安全的“守望者”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