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路上行驶车辆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地提高,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一味地依赖汽车的安全性能是不够的,提高安全意识远比选择安全性能好的车型更为重要。
安全带对您生命安全最重要
安全带的主要功能,在于事故发生时限制乘员的位置,使其避免与车体其他部位发生碰撞,从而降低对人员的伤害。然而安全带的重要性却被很多人所忽视。由于对安全带的性能不是特别了解,一些车主在使用中还形成了一些误区。
有些车主认为,在市区内行驶车速不会太快,没必要系安全带。其实,即便车辆行驶速度不快,在突然的碰撞或紧急制动时,也会产生很强的惯性。这种巨大的惯性会使车内乘员与方向盘、挡风玻璃等发生二次碰撞,从而造成对乘员的伤害。有人曾经测算过,当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发生碰撞,身体前冲的力量就会相当于从4层楼上扔下一袋50公斤重的水泥,其冲力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车主认为,坐后排比前排安全,因此不用系安全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后排乘员使用安全带的比例极小,仅占受访者的9%,这与坐副驾驶使用安全带比例的31.8%相比,仅为1/3左右。当然,相对于前排,后排确实会安全一些,但这是就同等状态而言,如果后排乘员没系安全带,而前排系了,那就不是“同等状态”,此时的后排就会远远危险于使用安全带的前排。
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多数车型对车内安全带设置都给予了一定重视,一些主流厂商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当碰撞无法避免时,如何最大限度减轻乘员受到的伤害,成了汽车厂商认真思考的课题。然而,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提高安全系数,但安全意识却不是技术可以造就的,消费者应当真正建立起安全驾驶的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莫以钢板薄厚论安全
郝军/摄
钢板厚度与汽车安全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这种争论源自很多人对于汽车安全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发生碰撞事故之后,只注重汽车本身的损失大小,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成员保护。
实际上,汽车外钢板厚度多在0.8-1.2mm之间,从结构强度的角度来讲,车身的结构强度主要取决于车身的结构设计,而不是钢板的厚度。从力学的角度看,同样的材料在厚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结构决定强度,而不是厚度决定强度。因此,以钢板薄厚论安全,本身并不可取。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首先强调的是乘员安全,而不是车辆损失。所以评判一款车安全与否,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汽车碰撞试验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制定的。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欧洲还是美国的碰撞标准,最关注的是碰撞发生后车门是否能打开,车内乘员是否受到伤害,而很少关注车辆损失的程度。因此,汽车车身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通过前后车身吸能和能量分散设计,对碰撞进行缓冲,减少对乘员的伤害,通过强化A、B、C柱和车门结构,增加乘员的保护。目前,这种吸能结构已经被厂家广泛应用。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安全性所涉及的不仅是汽车本身,而是涉及人、车、道路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车的安全性固然重要,道路设计、交通状况等同样非常重要,但人才是汽车安全的最根本保证。无论碰撞测试结果如何,钢板薄厚与否,车身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当速度超过120公里/小时,一旦发生碰撞,一般车结果都是一样的。
空气囊不是“护身符”
郝军/摄
空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中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它的保护效果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然而,空气囊并不是“护身符”,如果使用不当,非但不能保护乘员的安全,反而可能成为危害乘员生命的“杀手”。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上,前排双空气囊几乎已经成为标配,有效减轻了前排乘员与方向盘或仪表台直接冲撞所产生的伤害。在一些高端车型上,还配置有侧气囊或侧气帘,通过覆盖侧面玻璃,帮助保护外侧乘员的头部不会直接撞击固体,同时阻挡碎裂玻璃对乘员的伤害。
当气囊启动时,会冲开气囊盖板,并在瞬间展开充气,因而很可能对乘员造成冲击,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因此,为了保证气囊在适当时候打开,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碰撞速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行车速度高于30公里/小时,气囊才可能打开。
空气囊属于辅助安全系统,它通常是作为安全带的辅助装置出现,要与安全带配套使用。
当汽车在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气囊内的化学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充满气囊,使其变成百余升容量的“大布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达320公里/小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碰撞时如果没系安全带,气囊瞬间爆发所带来的冲击力,加上乘员向前的冲击力,极有可能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另外,气囊弹开撞击身体的位置会涉及胸、嘴、鼻等部位,甚至可能造成乘员瞬间窒息。
目前的车用气囊都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弹出时的巨大冲击力对儿童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相反还可能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儿童最安全的位置是后排,而且要系好安全带。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还应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本版提示:
所有的安全装置都是给谨慎的驾驶者在物理极限之内提供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