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莫让“保过”成了“保难过”
作者:海宣


  时下,各种强化班、冲刺班、保过班十分多,而针对教育培训的投诉也不断升温。
  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北下关分会就接到了这样一起电话投诉:远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陈女士与某公司签署了研究生培训协议,交费10万元;协议内容为“保过参加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目标未能实现,培训方退还全部费用”。而其后,两门专业课没有提供任何课程培训;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也只有几张光盘而已。陈女士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即被淘汰,而当陈女士与经营者交涉退费时,对方以各种理由对陈女士的要求置若罔闻,直至拒接消费者的电话。这保过班,非但没有保过,反而带来了诸多的“难过”。经多次调解,消费者最终拿到了全额退款。
  以这起投诉为例,可以看出目前教育培训的投诉呈现以下特点:
  1.金额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一次考学,往往决定了今后的求职生涯和生活之路;一纸证书,或许就是社会对自己认知度的试金石,或许就是打开就业大门的敲门砖。因此,为了提升竞争力,消费者往往因求学心切,不惜重金,将前途的赌注押在了培训班上,希望通过一朝培训能够改变一生命运。
  2.“变脸”快: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培训投诉都是因接受的培训与协议不一致而引发的退费纠纷,也就是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在签协议时热情周到,试听时的老师也总是让人如沐甘霖;而一旦签了协议,则常常是期望的老师没有时间执教,而换的老师又难以如愿。
  3.收费乱:本投诉案例,培训机构仅开具了收据。有些培训机构还会设置合同外收费项目,并不提供消费凭证,而消费者投诉时因没有消费证据,款项难以索回。
  4.退费难:本案例陈女士与经营者交涉退费时,对方以各种理由对陈女士的要求置若罔闻,直至拒接消费者的电话。
  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在进行教育培训消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培训机构要“理性”。不要被某些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所迷惑,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培训机构的口碑、规模、教学质量选择培训机构,更不要轻信一朝培训就能改变命运。
  二是签订培训合同要“细心”。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对服务事项应有明确约定,对选定固定老师、上课时间、地点等特殊要求也要落实在文字上,对中途可能出现退学的情况更要事先约定,这样一旦商家出现违约现象后,消费者维权可以有据可依。
  三是证据保存要“留心”:要慎重交费,留存收据、合同等有效凭证,并注意保存宣传资料或拍摄留存广告标语,万一承诺不兑现可做维权的有力证据。 (海 宣)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服务·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莫让“保过”成了“保难过”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