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一位官员表示,电视节目要防止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的反弹。该官员称,禁止网络红人、有丑闻劣迹的人上电视做嘉宾,同时禁止职场服务类节目互相打压,通过恶搞博取收视率(据4月11日《人民网》报道)。
过度娱乐,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娱乐领域的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过度娱乐,非但触及道德伦理底线、践踏公序良俗,对电视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戕害。有关部门对此进行规范整治,禁止网络红人上电视,倒也无可厚非。只是过度娱乐的不仅是电视媒体,有“问题”的也不仅是网络红人,有关部门再出禁令,注定是鸡毛掸子打老虎。
网络红人为什么这样“红”?答案并不复杂,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需求。当初,面对有可能被有关部门封杀的消息,凤姐如此告白:“如果现在封杀了我罗玉凤,那么必然会有下一个罗玉凤冒出来,过三年五年必然会有更多的罗玉凤出来。因为有市场就会有需求……”这话听上去挺别扭,实际上也有一定道理。这世界上从来就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火”。这些年,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再到凤姐,乃至“贞操女神”,哪一个网络红人不是“需求”孕育的产物?
在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在大众参与的鼓动下,娱乐化的功利思维长驱直入,攻陷了一个个传统的价值城堡。沾边或者不沾边的,遮羞或者不遮羞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和“傍上主义”以及“脱掉主义”,进行各种炒作。这是网络红人层出不穷的关键所在。功利性的娱乐思维,已经动摇了很多人凭借自身努力向上攀登的信念,这种信仰精神的缺失足以羞煞管理部门:你这边禁止网络红人上电视,人家那边还未必看得上电视台给的那点出场费呢。
更重要的是,事实证明,过度娱乐的背后几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指望一纸禁令去撼动一条利益链可能无济于事。通过制度跟进,构建起集预防、审查准入、及时监管、问责于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并严格落实下去,才有可能堵住过度娱乐的“娱乐漏洞”。换言之,与过度娱乐的行政禁令相比,细则性的规范其实更值得期待,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