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国外游学团:游还是学?
作者:胡军
图片


    

■本报记者 胡 军

  暑期渐近,前几年已经从国外游学团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招兵买马”的黄金时间。毫无疑问,在近年出国留学热的带动下,假期去国外游学已经被精明的商家视为一块新兴的“掘金场”。于是,各大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抬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个金字招牌,开始新一轮所谓的国外游学的热炒。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家长、学生开始热议:有盘算着报一个国外游学团的;有因参加后未有预期收获而义愤填膺,大骂花了冤枉钱还耽误时间的……
  那么,到底何为游学?游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游学?眼下的“游学团”是否名实相符呢?本报记者近期进行了相关调查。

国外游学知多少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的国外游学活动,组织方有如下几个: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学校。
  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外语类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国外游学有天然优势,这些机构一般利用“学外语”作为亮点来吸引眼球。北京初一学生张源的家长姜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所在的北外青少英语每年暑期都组织“大眼睛看世界”的国外游学夏令营活动,目的地是美国,行程16天,具体内容包括参观名校、游览当地名胜景点等,费用为3.58万元。
  旅行社推出的海外游学,一般是在常规出境游项目之上,加上外语培训、参观名校等活动,费用大体也是在14天每人3万元左右。
  学校组织的游学,则是由校方出面,联系境外的教育机构,安排相应的活动。在北京十一学校初二年级就读的小路,去年暑假参加了15日美国游学,团费3万元,今年已经报了日本游学项目,游学时间和费用都是减半。

为什么去游学

  从近年各大机构力推国外游学团的由头来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被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奉为座右铭的格言,正是各大机构的一块金字招牌。那么,吸引和影响着学生和家长们去国外游学的到底是什么呢?
  日前,记者与多位正在关注并计划报名参加国外游学团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沟通时发现,所有的受访者对于游学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都是从网络上或者培训机构那里听到关于游学的定义,至于游学的目的,大多数也含混不清。“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游学之士都是饱学之士或者能人志士,抱着进一步开拓眼界,陶治自身情操的目的而为之,或以文会友,或展露才华,都是有理想和目标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对于近年来劲吹的游学风,毕业于教育心理学硕士专业,并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多年的王先生表示难以理解,“当前很多家长也好,孩子也好,都不了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游学是什么意思,也没弄清自己为什么要去游学。”
  在查阅部分机构此前组织过的国外游学团后,记者发现,多数培训机构劲推的海外游学理由大同小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可以让孩子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的熏陶;可以让孩子感受国外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学生对外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和质量的感性认识和判别力;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语言能力、合作意识,拓宽孩子的国际视野;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国外文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在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世界和平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个人认为,游学应该是一种个体的主动行为,是一个带着问题去探索、求知和解惑的过程,是一种人生经历的积累。如果缺乏这些要素,充其量只能算是回来能写个游记的游历或者游览行为。”对于应该怎么去游学,北京某知名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刘先生认为,“暂且不提古人的深入游学,就说近代,像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去法国游学的目的,肯定不是去几个知名学府转一圈,而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宏伟目标去寻求真知的,所以,目标和出发点至关重要。而且,本身是否具备去游学的基础也很重要,如果大脑中一片空白,最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游历。”

游学团难以名副其实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参加过国外游学团的家长或学生的不满,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海外游学的市场比较混乱,很多机构组织的游学,实际上就是旅游,很多学生到了国外以后,才发现实际内容与事先宣传的不相吻合。即便是参观学校,也是在短短的两三周时间里走遍多所学校,平均下来在一所学校的停留时间最多也就半天左右。
  调查发现,多数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被问及“游学团真的是游学吗?能学到什么东西”时,大多会采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答复:“游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机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英语学习的氛围中,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回国后的学习”;“游学还可以让学生将其当作留学的一个前奏,让有志于出国留学的中小学生尝试一下,判断今后是否需要选择留学的道路”;“游学的价值点更多的是扩大眼界,增长见闻。相对实质性的教育学习,游学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今后的社交与自信”等等。
  对于眼下风行的国外游学团,曾于去年暑假参加过国外游学团的浙江省杭州市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小霍告诉记者:“我跟好多位参加过国外游学的同学交流过,大家的感觉是一致的,现在的游学团真不该叫游学团,只能算是学游团,就是学生旅游团的意思,就是去一些国外的学校什么的参观参观,开开眼界,仅此而已。因为毕竟时间太短,只有半个月到20天,很难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也很难与外国人进行真正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只能说比在网上或者书上对国外的情况了解得更直观一点罢了。”

●相关链接

游学溯源

  我国古代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现代游学的始源。中国古代,许多能人志士为追求学问、见识或精神方面的提高而周游四方,访师觅友,其根本都是为学。
  近代游学洪流,发生于1919年后。“五四”运动,从内心深处震撼了每一个热血的中国青年。正如当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大批热血青年把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热潮一样,“巴黎和会”的召开,也使得人们注意到了法国。从1919年到1920年,全国有1600-2000多人赴法游学,他们中有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陈毅等大批怀着救国救民宏愿的英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领袖人物。
  现代关于“游学”的概念,是由EF英孚教育1994年进入中国后随之引入的。改革开放30余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能力并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留学和游学也渐渐成为许多家庭孩子长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优秀的海外游学团,除了必要的景点参观以外,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置身特有的语言环境,而且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等隐形文化,真正达到长见识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旅游。 (胡 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外游学团:游还是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