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捷
日前,北京市的汽油标号改了,89#、92#、95#三个新标号的汽油产品对应替代多年来常见的90#、93#、97#汽油。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本来没什么。然而,当不少人看到了《经济观察报》刊登的《汽油标号的成本》的报道后,会突然觉出其中的奥妙和不公。
据该报道透露,“北京市政府原本并不打算降低汽油的标号,但由于中石油、中石化不愿意在油品质量升级上增加更多投资,使得衡量车用汽油的关键指标辛烷值达不到要求,只能降低标号。”而另有专家透露,“两桶油”的“不愿意”是因为“如果汽油标号调整在全国铺开的话,若要维持原来的标号,中石油、中石化所额外要付出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上百亿元。”看到这儿,有车主已经有些气不顺:闹了半天,只是“两桶油”怕花钱,就强迫着咱千百万消费者和千百万辆爱车改变多年的加油习惯,不加93#改加92#,或者其他。这些年“两桶油”赚得盆满钵满的,如今为消费者花这小小的百亿元就那么舍不得?
其实,北京新油标里的真正猫腻儿藏得更深。新标号实行前,曾有炼厂人士称,汽油的定价标准是,以90#汽油为基准,销售的汽油每增加一个辛烷值,可以在90#汽油价格的基础上涨价2%。这意味着93#汽油比90#汽油多了3个辛烷值,于是价格可以多卖6%;而97#汽油则比90#汽油多了7个辛烷值,也就可以在基准价格之上,再上涨14%。那么,只需据此倒推一下就有结论:降了标号(辛烷值)的89#、92#、95#都应该相应降价了,可是,谁都看到了,油价5月31日不仅没降分毫,甚至还有一种“本来该涨价,推迟到半年后调整”的施恩说法甚嚣尘上。似乎消费者反倒欠了“两桶油”的天大人情。
直接的油价高低其实还好算出,看不清楚的是由于“降标号”消费者或许还要付出的损失。有懂行的消费者对降标号(辛烷值也降低)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因为炼油工艺变化,辛烷值降低意味着相应油品的抗爆性在降低,如果发动机长时间使用这样的汽油,将使发动机容易出现爆震现象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
汽油新标号中的消费者视角,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关于北京改变汽油标号,你的看法”投票中反映得最为直接。近66%的网友认为这是“变相涨价的借口”,而“油耗肯定又要增加”的投票占到33%。而消费者从来是不打诳语的。权威部门的试验结果是:标号改新后,确实更耗油了。根据测试,车辆由97#改加95#后,油耗确实 “有0.4%的增幅”。
推出京V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本来是一件好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表明,在用汽油车使用第五阶段油品减排15%。北京市500多万辆在用车全部使用第五阶段油品,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减排效果明显,PM2.5也会同步削减。可是,这次好事又办得不是那么圆满。细究原因,这件事的教训和经验是,处于消费时代的中国,有关部门在办好事前,还是要先从消费者视角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