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人工关节置换应认清“分水岭”
作者:戴岱
图片


    ■本报记者 戴 岱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病,也是令大家谈虎色变的疾病之一,如果未能及早发现和正确诊治,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家住江苏省扬州市的朱老伯今年62岁,从他给本报来信中我们得知,他患有三期股骨头坏死,医生建议他做人工关节置换术,可由于风险和费用等问题,朱老伯迟迟没有接受手术治疗。目前,有朱老伯这样顾虑的患者还有很多。那么,人工关节置换术究竟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其潜在的风险又有多大呢?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

治疗方案取决于坏死程度

  “要想弄明白什么样的人群适合关节置换,先要搞清楚股骨头坏死的分期,以及不同时期的表现。”康南说。
  据康南介绍,股骨头坏死分五期,其疼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发病起初,股骨头里面的血液供应不足,回流不畅,股骨头内压力升高。这时患者会觉得髋关节里面疼,疼痛会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长达一个星期。正因为这样,患者开始担心,其实,这时疾病仅仅处于早期。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疼痛后,不疼了,也就放松了警惕,其实这是股骨头破了,压力释放了,并不是好了,而是坏死进展到了新的阶段。
  又经过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患者又开始感到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是活动以后疼,长距离行走以后加重,休息以后可以缓解。这种疼痛通常是由于股骨头破了、塌陷、变形以后导致髋关节里面所受的力不均匀,软骨开始磨损,在这个基础上继发软骨磨损、关节炎。再往后一段时间,除了疼痛之外,由于髋关节活动受限、畸形、患者走路跛行,导致其他地方也出现疼痛,如下腰疼或者感到膝关节内侧疼痛,这时病情也就更重了。

三期坏死是“分水岭”

  三期以前的股骨头有坏死但没有明显的塌陷。“如果把三期以前的股骨头比做一个鸡蛋的话,鸡蛋壳是完好的,但是里面的蛋清都坏了,对这个壳没有支撑的作用。这时只要不给鸡蛋任何外力,鸡蛋壳不会碎掉。”康南说,三期以前的治疗要从患者的疼痛角度来看,如果患者一天24小时都疼,而且夜间疼痛比较厉害,说明骨内压高,这样做一个小的髓心减压手术,把股骨头里面的压力释放,对患者病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种情况,患者股骨头坏死比较明显,但没有塌陷、病灶面积不大,而且距离关节面比较远,这时可以拧进去一个特殊材料的金属棒,让它跟人的骨头整合到一起,长到一块,用这个棒去撑住股骨头坏死的区域,防止塌陷。
  而三期及以后股骨头就有塌陷了,康南表示,对于患者来说,这时股骨头坏死、变形,关节间隙变的很小,做人工关节置换是最好的选择。医学上通过人造的手段解决了股骨头坏死的两个很重要的病理。第一种,股骨头不再圆了,可以人工做一个股骨头,这个股骨头特别圆,非常耐磨。第二种,软骨磨没了,可以用人工材料替代软骨,如高分子聚乙烯,也可以是陶瓷,或者是金属。
  据康南介绍,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结局比较容易预测,也是可以很好地干预的疾病。只要经过恰当的治疗就不会致残。有的患者考虑到风险和费用因素不愿意做手术,但是这意味着很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患者的腿无论怎么样精心调理仍然会疼,活动也会受限,而且最终很可能还是要做手术。

人工关节置换已无年龄限制

  据康南介绍,以往考虑到材料的耐磨性,人工关节置换多用于50岁以上人群,但随着材料的改进,如金属对金属、金属对陶瓷、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假体的出现,其一般都能使用20—30年。因此,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经没有年龄限制,即使20岁都可以考虑。但手术毕竟存在一定风险,也带有一些影响和并发症,如术后疼痛、活动受限、髋臼磨穿、假体断裂、假体感染、脂肪栓塞、肺栓塞等,但其发生率不足0.5%。康南建议患者就医应该选择正规医院。
  针对部分患者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康南表示,到目前为止,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上,没有特效药物,但也不能排斥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第一,止疼;第二,保护软骨;第三,调节骨代谢,促进骨代谢、修复;第四,改善循环。患者不要期望一种神药或是秘方、偏方根治股骨头坏死。要认识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真要做手术,也不要拒绝。

●相关链接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


  1.创伤 创伤是诱发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例如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外力撞击引起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扭挫伤等。
  2.激素类药物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激素使用的种类、剂型、给药途径相关。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或日用量过大,剂量增减突变也是引发股骨头坏死的原因之一。
  3.酒精刺激 长期大量饮酒造成酒精在体内蓄积,导致血脂增高,血流速度减缓,使血液凝固性改变,因而可使血管堵塞,出血或脂肪栓塞,造成骨坏死。 (戴 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工关节置换应认清“分水岭”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