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7.8”是什么?对普通人而言,这只是一组普通的数字;但对糖尿病防控专家而言,这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当一个普通人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毫摩尔/升)时,就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将可能增加一名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一个生命及与其相关的家庭,将可能失去很多本不该失去的体验美好生活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我们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都会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又小于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就可考虑为糖尿病。7.8的意义因此显现出来,餐后血糖大于7.8mmol/L的人,正是可能被糖尿病擒住的最高危的人群,而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干预,无疑是我们能否战胜糖尿病病魔的分水岭。
健康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患病者的切肤之痛。但当真的可以体会这切肤之痛时,多少人又怎能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目前,在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高易感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形势非常严峻,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人群高居全球第一位。以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患者1.47亿人的现状计算,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的话,20年后,将有1.36亿人进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2004年我国用于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574.69亿元人民币,占同年全国卫生经费的7.57%,我国用于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直接医疗成本是非糖尿病者的2.47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到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5577亿美元。
尽管糖尿病不能被彻底治愈,但却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研究表明,通过尽早、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或)药物治疗,能够大大降低糖耐量减低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甚至能够使糖耐量减低人群逆转为血糖正常。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首先要管住嘴,要保证膳食平衡,限制摄入的总热量和脂肪,限制饮酒,鼓励多吃蔬菜及高纤维食物;其次要迈开腿,要进行规律持久的体育运动等。必要时,则应予以药物治疗。为了能够早期发现餐后血糖升高,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危人群包括老年、肥胖、超重、有家族病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运动少等人群均应特别关注餐后血糖。此类人群在常规体检检测空腹血糖之余,应定期检测餐后血糖,以便及早发现健康隐患。
预防疾病,了解疾病是前提。在日前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协办的“7.8”糖尿病高危人群大型公益宣教活动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建议将每年的7月8日设定为“餐后血糖日”,通过在每年的这一特定日期持续举办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加深媒体与公众对于餐后血糖7.8mmol/L这一上限值的认知和重视,并借助媒体的力量,为大众树立起重视餐后血糖值的健康观念。
疾病离我们很远。但当我们无视诸多“7.8”存在时,我们会发现,疾病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