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成都:品牌兴而城市兴
作者:何国 刘铭
图片


    ■何 国 本报记者 刘 铭

  2012年上半年,成都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品牌助力产业倍增计划取得新突破……8月9日,在成都市品牌工作座谈会上,市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市工商局局长杨洪举,向与会代表报告了“品牌成都”战略实施的最新成果,引来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品牌兴而城市兴!2008年底,四川省成都市毅然选择了“品牌成都”的发展战略,全市品牌战略工作由部门行为整合提升为政府主导行为,并建立了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为建设品牌成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商标法》颁布30年之际,本报记者在成都采访发现,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现代城市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

  驰名商标助企业发展升级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成都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曾应用于“神五”、“神六”等重要工程。1983年,企业第一件商标“冰山”核准注册,并于1998年成为成都市著名商标。2009年,“冰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企业插上了再次腾飞的翅膀。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球光学玻璃的重要生产基地,占全球光学玻璃市场30%的份额。企业还通过与成都周边光学玻璃下游企业合作,带动了近10亿元地方经济的发展。
  4年前,成都全市由国家工商总局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只有21件,而截至今年上半年,驰名商标总数已达到66件,占四川全省总量的55%,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位,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市47家驰名商标企业产值达2258亿元。

  “品牌富农”成就都市农业

  《成都市品牌战略发展报告(2009-2011)》指出,品牌农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由之路,经过4年的打造,成都正在从“品牌助农”向“品牌富农”转变。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涉农商标1.66万件,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比2008年增加7368件,增长77.2%;涉农驰名商标15件,比2008年增加13件,增长650%;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比2008年增长57.1%;涉农省市著名商标202件,比2008年增长73%。“企业+品牌+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资源优势正加快向品牌优势转化。“蒲江雀舌”地理标志自2010年12月成功注册以来,品牌价值已达到9.12亿元,销售额从2008年的不足2亿元跃升至6亿元,茶农每亩增收5000多元。成都市著名商标企业“郫县榕珍菌业”带动农户转变传统的大棚分散种植模式,建立生产基地,亩产利润高达13万元。

  文化品牌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强对旅游业品牌的保护和拓展,由国有公司对旅游景点、地名等公共品牌资源进行商标注册保护。“都江堰”和“青城山”已在全部商标类别上取得注册;“宽窄巷子”在文化旅游类取得商标注册的同时,还被授予四川服务名牌;全市中华老字号均取得注册商标;“金沙太阳神鸟”注册商标通过协调已转让至市文物考古队,扫清了将其作为成都城市标志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法律障碍。
  成都是知名的“美食之都”,目前全市有餐饮店3万多家,其中有“皇城老妈”、“银杏”、“狮子楼”、“巴国布衣”等中国驰名商标,“红杏”、“老房子”等14家四川省著名商标。这些知名品牌显著提升了成都餐饮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至2011年,全市品牌餐饮企业在全国及海外开设连锁店累计达900余家,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纪念商标法实施30周年特刊·强国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成都:品牌兴而城市兴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