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实习生 张诗琦
北京拥有6万多辆出租车,十多万出租车司机。对于出租车司机这一庞大群体而言,每天的吃饭、如厕、停车问题,成为多年来的一块“心病”。
“的哥”歇脚成难题
一些出租车司机表示,每天要开到四环以外可以免费停车的地方,才能吃中午饭,上厕所也不方便,把车停在公厕附近的路边,5分钟之内得赶紧出来,如果在路边随便停车,被协管或交警贴条了,会被罚款,另外出租车公司也要罚款。“我中午一般不吃饭,每天也不太敢喝太多水。”工作了7年的出租车司机刁师傅告诉笔者。相比刁师傅,驾龄超过20年的张师傅则摸索出了固定的安全歇脚点。据张师傅介绍,清华大学、六里桥、百子湾等地附近,可以找到吃饭方便也不容易被贴条的地方。
出租车非正规扎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渔阳出租公司的陆师傅表示,他经常去百子湾附近就餐,通常情况下,司机们喜欢把车停在马路两边,由于不是正规停车,因此,吃饭时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我得边吃饭边盯着外面,如果有人贴条就得赶紧出去”。新月出租公司的姜师傅则称,自己从来不去百子湾吃饭,“因为大家都爱扎堆,那边交通经常阻塞,堵车相当严重”。
部分待客港名存实亡
据了解,2005年,北京市推出了首个专门为出租车司机服务的出租车待客港,配备了免费停车位和厕所,并向出租车司机有偿提供午餐。此后,在光华路、雍和宫、月坛、中关村5座立交桥下也相继设立了同类待客港。其现状如何呢?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目前,北京市的5家出租车待客港由某餐饮中心负责管理,该中心凭借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座套换洗、餐饮等有偿服务自负盈亏。近日,笔者来到了燕莎桥下北京市最大的出租车待客港。该中心负责人陈经理介绍说,5家待客港现在只有燕莎桥和鼓楼桥下(原雍和宫)的两家仍在营业,其他3家待客港由于无法供应水电,现在无人愿意接管。
陈经理认为,待客港名存实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空间划分不合理。5家待客港中,有两家处于收费停车场内,每当出租车想要进入待客港,必须经过停车场的入口,停车场管理人员会要求司机缴纳停车费用。二是待客港“先天不足”。起初建立的待客港,都是无水无电的空场地,给营运带来很大困难。陈经理表示,直到现在,两家待客港所需生活用水仍须每天从别处运来。
杭州模式可借鉴
就职于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常年关注出租车行业的资深研究员由晨立认为,出租车司机歇脚难,是社会整体对服务业群体关注不够的一个重要表现。出租车司机收入不高,从事行业为服务业,因此未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但是从这一行业本身的经营特点来看,又特别需要城市公共服务的扶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主任程世东建议,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要更多地从出租车司机的消费水平、工作便利程度等需求出发,在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的基础上,实施符合行业发展的管理规划。北京可以借鉴浙江杭州对出租汽车的管理模式。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利用现有的公交场站以及出租汽车企业的场地,建立了9个出租车服务区。在解决出租车司机停车、吃饭和如厕等问题外,服务区根据出租车司机的需求和服务区的具体条件,延伸拓展了座套换洗、车辆小修等11项服务功能,广受司机好评。“首先应保证公共交通的使用权和营运要求,如果有可能,从资源共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还有能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服务,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程世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