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本堃
相信不少中小学生家长会有类似的抱怨:自己的孩子“正经书”不看几本,整天沉迷于发微博、写QQ日志、看贴吧等等,这种被称为“微阅读”或“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在当下青少年中渐成趋势。与此同时,课外阅读量、尤其是经典阅读量太少,深度阅读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重视。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日常进行着以手机短信息、微博等为表现形式的“微阅读”。课间、饭后、上下学路上坐车时,都在进行着碎片化的阅读和分享,阅读内容多为好友动态、娱乐明星、星座运程之类的话题。
应当看到,“微阅读”是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无处不在而来的,是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副产品,整个社会的大气候如此,不少成年人一年都不见得深度阅读一本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也难以幸免。进一步挖掘碎片化阅读的成因,与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基本围绕着升学转的教育体制密不可分。课后作业堆积如山,还要在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之间奔波辗转,很难找出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这种短视、功利的教育思路,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诚然,“微阅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让学生能迅捷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等,这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是对书本知识的良好补充;另一方面,“碎片式”阅读和即时分享,即便作为消遣,也有减压之效。但只有“碎片式”的浅阅读,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碎片式”阅读带来的仅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而深度阅读则可拓展心智,为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从心理角度看,“碎片式”阅读令人容易产生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小学生培养独立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读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还是应培养其沉静下来深度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强化读书的氛围,创造读书的环境和条件,让青少年从阅读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