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择校关口前移,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家长无奈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指南》未必真管用,还得靠教育部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胡 艺
为遏制超前教育,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 “小学化”倾向。教育部特别强调,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指南》明确提出,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据10月16日《北京晨报》报道)。
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教育部强调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带有强制色彩。
从本质来讲,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智能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着重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规定幼儿学习多少文化知识。教育部强调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适应了幼儿教育发展需要与幼儿教育规律,有利于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对学龄前儿童超前教育的纠偏之举。但是,家长对此未必领情。
事实上,教育部此前就发文要求各地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督察整改。但是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些年来,应试教育压力不断加大,再加上有利益驱动,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被套上了重重“枷锁”。对孩子进行拼音、外语、数学等小学化内容教学,俨然成了幼儿教育的通病。
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幼儿特别是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如果只会1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更复杂的计算题,不会一些拼音、外语知识,不仅在亲友与其他孩子面前感觉没面子,孩子升小学时也会吃亏。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小学不准组织入学考试,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在择校关口前移到小学阶段的当下,为了孩子能上一所优质小学,家长只能违心教孩子小学知识。
再说,《指南》真能管用吗?为了避让政策红灯,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或许会不教授小学文化知识,但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不会消除。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幼儿园也会想办法自编教材、资料,给孩子提前传授文化知识。而且《指南》只有引导作用,没有强制效力。教育部的小学化禁令只是针对幼儿园,对出版商与家长并没有约束力。幼儿园不教小学知识,家长自己当老师或者让幼儿参加社会辅导班,教育部门想管也管不过来。
因此,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实际效果有待观察与验证。当然,如果教育部门下决心均衡配置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源,消除家长望子成龙的后顾之忧,幼儿被提前上小学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