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理财产品投资有误区
作者:聂国春


    ■本报记者 聂国春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至今,呈现出几何级数上涨态势。然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却并未随着产品发行数量的飙升而大幅提高。相反,部分投资者依然将银行理财产品等同于定期存款、认为预期收益就应该是到期的实际收益、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就等同于产品合同书中的标准条款。诸如此类的认识误区还有很多,久而久之甚至给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银行理财≠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风险收益水平介于储蓄存款和股票投资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既然是投资,那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既然有风险,那就应该谨慎投资。所以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不仅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还有可能会部分损失或全部损失其投资本金。而储蓄存款则是零风险,收益固定的,投资者到期一定会得到储蓄存款的本息。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在实际投资中,一般很难实现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最高收益,且预期收益一般以年化收益率展示,如某款3个月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5%,则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仅为1.25%。另外,潜在的费税因素也需要考虑。如果扣除预期最高收益中的费税因素,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将远远低于预期最高收益。而外币产品的汇率因素也不能忽略。如某款产品虽然到期实现了预期最高收益,但投资币种汇率水平的大幅下跌也会导致产品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最高收益,即“赚得预期收益,但未赚得实际收益”。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服务·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理财产品投资有误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