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洗白信用污点救赎还是放任
作者:王硕
图片


    ■王 硕
  在“卡时代”,刷卡消费、贷款买房,已深深嵌入到大众的生活习惯中。而与之俱来的,是信用风险的叠加。个人信用报告是一个人的信用证明,其作用不容小觑,个人申请贷款、办理出国手续,甚至是企业招聘员工,它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以前,一个人的信用记录会跟随终身,近日央行推出新版个人信用报告,将个人信用污点的封存时间缩短,只保留5年,意味着信用污点不再伴终生。这一变革着实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不再一棍子打死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客服人员表示,在旧版个人征信报告中,逾期记录不管是几年前的都会显示,而新版信用报告只展示个人在最近5年内的相关记录。意味着个人信用污点不再伴随终身,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如果足额还款,5年后即可还回信用清白。
  不少担心信用污点会伴随一生的消费者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如释重负。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消费者的逾期记录是因为对信用卡还款业务还不熟悉或者是一时的疏忽,才留下了信用污点,并非故意或恶意。“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不用再担心有信用污点而永远贷不上款了。这样做挺人性化的,毕竟好多人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造成逾期未还款,并非故意拖欠。”网友“萱蓝无忧”这样对笔者说。
  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孙飞认为,对新版个人征信报告要辩证地看。“央行新版个人征信系统赋予了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企业改过自新的机会,体现人性善的一面,同时有利于加大消费,刺激经济,这是有利的方面。但是同时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或不守信用之人屡次犯错的机会,不利于初级诚信社会的塑造与信用社会的构建。”孙飞对笔者表示,取消个人信用污点“终身制”实际上是改变一棍子打死的僵化做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的变化。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有利有弊,可以试行,但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约束和盈利要平衡

  有消费者认为,5年就可将个人信用记录“洗白”可能会降低信用违约成本,从而造成个人信用约束力的下降。“以降低个人信贷信用换取经济发展,会不会导致全社会的失信?”网友“鹅城县长张麻子”提出这样的疑问。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负面信息的保留期限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应做到约束力与刺激消费之间的平衡。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王倩教授表示,负面信息保留期限过短,不足以对失信行为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而保存期过长,又会使金融机构可挑选的客户越来越少。对于那些并非主观恶意的偶尔失信行为来说,如果因此被金融机构长期排斥,显得过于严厉和苛刻。王倩认为,从理论上而言,负面信息保留期越长对于个人信用的约束力越强,不过,金融机构要考虑到防范风险、强化约束力与正常经营盈利之间的平衡。
  孙飞也对此表示,对于征信系统建设与信用社会的构建,应该加大刑罚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从而加快完善我国信用机制与体系,建立诚信社会,“信用黑名单不应完全解除,应保留不良记录,但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弥补了信用损失,便可在保留不良记录的情况下允许其开展业务,这样既有威慑作用,又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实现约束力与银行盈利之间的平衡”。

银行应善意确认

  央行此次对个人信用记录改革让很多消费者感受到了新政的人性化,然而个人信用污点能否由银行单方面说了算的问题再次成为消费者心中的过不去的坎儿。
  近日,一则名为《5分5年滚至700元刷新银行丑闻》的新闻报道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5年前,宁波市民杨先生一张没有透支额的银行卡莫名其妙产生了5分钱欠款。5年下来,超限费、滞纳金、利息已经滚到了694.96元。杨先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银行的黑名单,自己却浑然未觉,直到贷款时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信用污点,不能贷款。有网友表示,杨先生并非存心欠款,如果银行多一些服务意识,在上黑名单之前善意提醒一下杨先生,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刘俊海认为,银行作为经营者应该承担起更多提醒消费者的义务,履行发卡后的管理和善意确认等附随义务。比如,在将不良记录提供给征信系统前,应该建立善意确认制度,以书面形式及时告知持卡人,给持卡人提供异议和申辩的机会与渠道。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洗白信用污点救赎还是放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