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专家简介 崔建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房地产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曾出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房地产经济论》、《消费者行为教程》等教材或著作多部
■本报记者 任震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解决消费需求不旺的难题?如何持久释放消费潜力?本报专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建华。
注重消费拉动经济
中国消费者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表述则是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这一表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崔建华:从坚持扩大消费需求到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这一变化很深刻,是一个进步,意味着我国对扩大消费需求有了更具体更长远的考虑。
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经济要健康发展,“三驾马车”都不可偏废。但长期以来,我国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偏弱,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拉动。以前我们曾提出建立投资和出口的长效机制,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意味着我国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希望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扩大消费提得很全面,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模式的改变;二是高质量的就业;三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四是释放消费潜力;五是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六是以保障促消费。
中国消费者报:从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等,效果也不错。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临时性刺激消费政策和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之间的关系?
崔建华:金融危机后,我们出台了很多刺激消费政策,但这些政策多非长远性,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应急性特点,有时限或地域限制。而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则着眼于制度层面,要建立一个能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有能力消费的环境,如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就业、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等等,其广度和作用非临时性政策能比。
所以说,刺激消费政策和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所处层面不同,不是说要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就不需要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制度固然要建立,但制度见效慢,临时性的政策见效比较快,在扩大消费需求上有其特殊作用,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两者不能偏废。
精神文化消费有望成热点
中国消费者报:目前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崔建华:造成消费需求偏低有很多原因:一是历史文化原因。我国传统上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储蓄率高达50%,而世界平均储蓄率不过20%左右。老百姓有储蓄的传统,有了钱不愿意消费而是存起来,勤俭持家,有备无患,这是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历史文化原因。二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落后,老百姓不敢大胆消费,这需要建立一个普及、互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有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的地区却因某些政策或者消费环境的限制无法释放这些消费需求。比如购车,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收入群体比较多,他们有能力消费汽车,而购车又能带动一条产业链的消费,比如自驾车旅游等。但是这些城市往往有不同的限购措施,像北京的车牌摇号、上海的车牌拍卖,汽车的消费需求无法充分释放。出台这些限购政策的原因是城市规划没有跟上汽车时代的要求,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病。只有当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跟上时代要求了,汽车的消费环境才能改善,这方面的消费潜力才会被释放出来。
中国消费者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目前汇率计算,意味着到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将分别突破6000美元和1900美元,这对我国消费市场有哪些影响?消费升级会出现在哪些领域?
崔建华:消费需求可分为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物质需求方面,传统的消费热点可能会升级,比如有了车的家庭会换更好的车,或者买第二辆车;有了房的家庭会换更大的房子;旅游的频次与档次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消费产品,比如私人飞机、游艇等奢侈品门槛会降低,会进入更多的家庭。
相比物质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可能更有增长潜力,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需求必然会向文化需求升级,需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谈了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建设文化强国。
(下转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