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体能一路走低
青少年咋成了温室里的小花
图片


    ■本报记者 胡 军
  195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对青年们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此后,毛泽东同志在多个场合都祝愿青年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始终把“身体好”放在首位。所谓“三好学生”即来源于此。但是,时下许多人似乎忘记了“三好”中的第一好——“身体好”,而过分地强调“学习好”,长而久之造成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甚至在运动过程中频发意外——2012年11月27日凌晨,因参加广州首届马拉松比赛而突然晕厥倒地的丁喜桥同学去世;同日上午,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小缪在跑完1000米体能测试后,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11月28日,湖北襄阳隆中职业技术学校21岁的学生熊浩然,在代替湖北文理学院一名大三学生何浩参加1000米长跑体能测试时,跑了500多米后突然倒地猝死……

家长重分数轻体质

  “没有对体能的需求,自然就缺乏对体育锻炼的动力。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空间很小,别说户外运动了,就连最基本的家务活也很少干。在农村地区也是如此,如今还有多少农村学生帮家里干农活?”对于频繁发生的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外丧生的事件,从教30多年的安徽省某中学副校长胡先生非常痛心地说,“其实,这都是从小学、中学积累下来的问题,从小就不注意锻炼身体,体质怎么能好?如今,学生的身体锻炼问题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最近热映的电影《我11》激起了许多60后、70后人群对少年光阴的回忆。“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会儿没法比。”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北京某文化公司总裁张先生神采飞扬地说,“我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要上这么多课外班。那时候,我们放学都不着急回家,就在外面玩儿。就像电影《我11》里面讲述的内容一样,一群孩子在一起跑啊、闹啊。哪像现在的孩子,出去玩儿的机会很少。”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家长的70后受访者表示,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新闻比比皆是,但多数家长仍在潜意识里持“知识改变命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因此,他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程度远大于其体育成绩。“升学时,学校大多不看孩子的身体素质是否好,只看学习成绩、年级排名是否好,和是否有特长。”在谈到孩子的升学时,身为初二学生家长的郭先生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

应试教育千夫所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把矛头指向了当前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体制。
  “我看到大学生猝死事件的报道后,心里‘咯噔’一下。”曾经担任湖南省某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的陈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沉重地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体能的高峰期,1000米的长跑项目应该不算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学校不重视体育课,有些学校甚至把体育课当成走过场,这样下去,孩子的体质怎能不下降?”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局长张灿华在微博上表示:“我多次观摩学生的体育中考,看着一个个营养状况良好,但缺乏锻炼习惯、运动能力的孩子时,心里激起一阵阵担忧:以后谁来保卫我们的祖国?”
  据《201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报告》显示:广州市有27.7%的学生每天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只有不到两成学生能达到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这大大低于教育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虽然有93%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也会断然阻止其参加体育活动;另有7%的家长不支持,甚至反对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在谈到孩子体质下降的原因时,大部分受访的家长认为,“从小学开始就要进行成绩排名,所以我们不敢让孩子在体育运动上花太多时间。现在有些学校留的家庭作业过多,孩子从一进家门就开始写,有时要写到晚上11点多才能完成,哪儿还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因为文化课考试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校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所以体育课给文化课让路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相当普遍。

重知抑劳观念亟待转变

  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北京现代国际马拉松赛中,共处置各类伤病员1037人,其中送往医院的3人,有两名是专业运动员;肌肉拉伤的965人;发生低血糖的5人;晕厥1人;体力不支的24人……“这些数据看起来很残酷吧。敢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至少是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他们都跑出这样的结果,更不用说平时不锻炼的人了。”看到上述数据后,曾受过多年专业田径训练的李先生表示难以置信,“虽说在大型体育活动中,伤病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个伤病数字也太大了。这体现出,现在整个社会都存在重知抑劳的观念,长此以往,社会的基础劳动力又如何保障?”
  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表示,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已越来越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工作。记者12月7日在北京市丰台区一个建筑工地采访,看到工人们正三三两两下班。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工人指着工友们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彻底看不起卖体力的人了,以前还称我们是劳动者,现在叫农民工;以前干工程时,工程队里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身体好,手脚麻利。现在呢,年轻人中还有谁愿意干这个,很多工程队都是中老年人居多。除了不愿意干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苦了,干这种活他们的体力跟不上。”
  正围着北京市丰台区体育中心跑步的禹女士表示,现在整个社会的体育观念都存在问题,只重视竞技体育,轻视普通的健身锻炼。“你看城市中,能让人放心跑步的地方还有多少?在大马路上跑会吸尾气;可供跑步的运动场很多都不对外开放;到体育馆跑步要收费;在自家小区跑步地方太小;去健身房跑步空气不好。”禹女士认为,增强全民体育观念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教育的重视,只喊口号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学生体质下降之惑系列报道(中)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青少年咋成了温室里的小花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